中国劳动力市场:教学语言漫谈

发布时间:[2006-11-09]  阅读次数:


http://www.lm.gov.cn/gb/training/2006-11/09/content_146927.htm

[2006年度参评论文]教学语言漫谈

2006-11-09


  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三尺讲台是教师创造艺术的一个小小舞台,教师正是在这舞台上以语言为传递媒介为学生传播着知识。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10倍。"

  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稳定的注意力和教学语言有关。内容丰富活泼变化的教学语言比内容贫乏、单调而少变的教学语言更容易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因此,一个优秀教师本质上讲是一个善于运用教学语言的人,教师的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会让学生口、眼、手、脑齐开马力,使静态的知识消化在动态的思维之中。

  语言是什么?陈望道先生认为,语言包括有声语言、体态语言和文字语言这三个方面,教学语言正是这三个方面有机组合。

  在课堂上灵活的运用好教学语言,应力争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提高有声语言的"收益率"

  有声语言不仅是准确传递信息的载体,而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示范。因此,它必须准确规范、通俗易懂且富于变化,其基本要求是:

  1、把握有声语言的准确性

  课堂有声语言和学生的思维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教师的有声语言越准确,学生的思维就越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因此有声语言表达必须清晰、准确,不能含糊其辞和模棱两可,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重力的方向不应说成"向下",而应是"竖直向下",即是与当地水平面垂直向下,这样会避免学生在分析重力方向时发生错误。再如,热平衡方程中,我们只能说"Q吸=Q放",而不能说成"Q放=Q吸"。

  2、把握有声语言的通俗性

  教师不是教材的传声器,不能简单地用书面语言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地加以表述。象物理中电场强度的定义文字表述为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该说法虽然科学,但不便直接理解其物理意义。如说电场强度是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虽不十分严密,但其含义就具体多了。

  教师还可将一些数据、公式等编成顺口溜,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记忆。如,技校数学中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有一个归纳性的结论:{X│X1<XX2或X<X1 },可是学生在实际求解时,难以对号入座,教师如用"小中间,大两边"来概括就好记好用多了。物理中,有关于宇宙速度的三个数据,一位教师是这样说的:7.9吃点酒;11.2食一点饿;16.7石榴添妻,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记忆了枯燥的数据。

  3、把握有声语言的节奏感

  课堂有声语言是否达到最佳节奏,就要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是否合拍。这就要求有声语言抑扬顿挫,快慢适中,高低适度。语速太快,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语速太慢,跟不上学生的思维需要,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不能很好的展开,这样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声音太高,使学生的听觉经常处于强大的压力之下,这样就很容易使他们的听觉中枢由兴奋转入抑制状态,影响听讲的持续性;讲课声音太低,学生听课吃力费劲,容易产生疲劳感。

  学生大脑只有在教师时时的启动下才会处于活跃状态,要求学生在一节课上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这在客观上是不可能的。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有声语言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注意力,比如巧设错误表述,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甄别错误的能力。学生在理解一个新的知识的过程中常会有一些偏见,这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往错误的道理上引一下,并按其逻辑推理下去,使之达到一个明显的错误。学生吃一堑定会长一智,以后会产生高度警觉。这种巧妙的有声语言表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让学生明白了错误产生的原因,达到防错的目的,收到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有声语言时,应对语意、语音、语态加以修饰和调整,使有声语言的"收益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讲授原子的核式结构时,教师说:"原子好比缩小的太阳系。"讲眼睛时,老师说:"晶状体是肉造的可变焦距凸透镜。"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介绍原子和晶状体,突出了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提高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还有借代、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可适时运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丰富体态语言的情感内涵

  据心理学家的研究,眼睛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较耳朵和其它感觉器官有着特殊的贡献,学生听课是耳闻而目睹。正如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事实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于五十双眼睛的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过这样严格的监督。"假若老师冷若冰霜,缺乏活力,仅仅起一个发声体的作用,就会使学生恐惧、紧张、不安和讨厌,教学就会脱离为只教不学了,所以教师在应用有声语言艺术技巧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必要的手势、表情和姿态,它既能增加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活跃气氛,组织教学的作用。

  体态语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传递:

  1、手势

  在课堂教学中,手势是重要的体态语,它就像指挥家手里指挥棒有很强、很广泛的表达力。

  它有象形作用,可以用来临摹事物或人物的形貌;它有指示作用,可以向学生发指示、提要求或指明口语中所说的具体对象;它有情意作用,可用来表示老师的情感;它有象征作用,可用来象征某种意义。

  2、表情

  面部表情是心灵的屏幕,是最集中表现教师情感的体态。通常情况下,教师和蔼可亲、热情开朗、面带微笑,可以使学生心理轻松,从而全身心投入学习。但随教学的发展,随内容的变化,教师的面部应适度发生喜怒哀乐的变化:时而宁静安详,时而凝神思虑,时而严肃不苟,时而故作糊涂,从而使教学生动感人。

  眼神是表情的核心,教学中教师的目光要有神采,富于变化。同时,教师要善于环视全班,捕捉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表达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用眼神进行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对认真的学生用眼神以示肯定,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暗示赞赏,对胆怯不敢发言的学生投以鼓励的目光,对违纪的学生则以凝视的目光予以制止。

  3、姿态

  人与人空间的位置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在课堂上站立的位置,走动接近学生的程度都会对师生情感交流产生积极强化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有的需要认可,有的需要鼓励,有的需要提醒……教师的身姿变化,如,点头、摇头、侧头,身体的前倾、后仰、左侧、右侧等对不同的学生都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着眼文字语言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的文字语言表现形式就是板书,它是教师配合教学用最凝炼的文字和最简明符号、图形展示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忽视板书设计,如同画龙不点睛。它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启发性,有助于使讲课的内容系统化、简洁化。板书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选材

  板书应本着目的明确、简明扼要且具启发性为前提进行精心选材。

  苏联教育实践家沙塔诺夫在教正方形性质一课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了"寄生虫"三个字,醒目的板书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应该与数学课的《正方形》"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当他们与教师一起学完了这一课后,才知道正方形的所有特点都有附属于平行四边形、菱形、长方形的特点,终于恍然大悟,品味到"寄生虫"这一简单板书的无穷韵味。

  这是一种启发示的板书设计,它使学生对正方形及相关图形的特点终身难忘。一幅精谌的板书设计凝聚着教师辛勤的劳动,反映出教师的智慧和艺术水平。板书要达到艺术境界,富有创造性,需要根据课题要求进行长期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

  2、合理布局

  合理布局是指运用心理学、美学等原理使板书整体不仅给人脉络清晰、美观典雅,还给人思维严谨,心随眼到的体验。

  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是什么形式,板书时应先安排好主板书和副板书的区位。要尽量把主板书变成学生的语言和思路,内讲逻辑推理,外讲形式之美。有计划地在板书中间留下"空白",到一定时间后画龙点睛,或逐步给板书内容加着重号、用彩笔圈点、画上线条或箭头都是加强板书效果和引起学生注意的有效措施。

  3、认真书画

  写粉笔字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字体美观,笔顺正确,结构匀称,大小适宜,行间疏密适中,字画搭配有致,板面清洁美观。宜用规范的正楷字,且写字迅速。

  同时,教师必须具有画简笔画的能力,寥寥数笔,一挥而就,但要求勾画出生动的轮廓,突出事物典型特点,不仅给学生生动的印象,还要给学生美和趣的享受。

  例如,在讨论"摩擦力"时,有这样一个问题:"用拖车运东西,是推省力还是拉省力?"在讨论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简笔画可生动形象地反映摩擦力的大小情况。推的人满头大汗、举步维艰(如图1);拉的人步履轻松、心情愉快(如图2),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情况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在这两种情况下引起摩擦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一个既实际形象又生动活泼的情况下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四、融思想性和时代感于教学语言中

  教师在运用教学语言时还必须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思想性

  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这就要求教学语言要健康、文明、紧扣教材,寓思想教育于教学当中。

  各门教材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譬如,在学习光的知识时,向学生介绍阿基米德指挥老弱妇孺"一面镜子退千军"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平面镜、凹面镜的光学性质的同时,使学生的爱国心油然而生。象瓦特发明蒸汽机、哥白尼创立"日心说"、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这些事实使学生了解到许多科学家在一生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和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的精神。

  2、时代感

  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观念和现象层出不穷,教师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崭新的时代语言向学生传播新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新观念,使他们健康成长为本世纪的社会栋梁。

  教师的语言缺乏时代感,就会使学生听了乏味。如把疯狂英语说成是病态英语,把苏联等同于俄罗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大打折扣了。各科教学都有贴近时代的特点。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概念和原理,教师可适当地画龙点睛地将教学内容与一些新技术、新现象联系一下,将为教学增添风采。如物理中讲到超导体性质及作用时,可以给学生介绍2003年在上海浦东建成通车的磁悬浮列车原理和大于500km/h的高速,这样既让学生具体理解了超导体的物理特征,又让学生了解到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神奇作用,学生的思想也就活跃起来。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去观察、去思维、去实践、去感受、去分析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扩他们的视野,激活他们的思维,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引导和帮助他们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语言千姿百态,教师只有不囿于某一形式,努力训练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稿件来源: 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