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06-11-04]  阅读次数:

目前,大学生上网人数每年呈几何数增长,上网时间不断增加,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仅仅是机遇,而且还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现在对于互联网上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单纯靠堵、靠无的放矢的说教,是无法解决的。 帮助大学生们在互联网上趋利避害,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紧迫的课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互联网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网络的资源共享性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网上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在网上发布正确的思想信息,来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利用网络特有的信息高集成性、双向交流性和可选择性,促进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接受教育和实现自主教育。   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网络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大大的提高。过去,传统大学思想教育往往局限在课堂教学,传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部分。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   2、互联网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新渠道和新手段   首先,互联网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利用率。网络具有形象化、趣味化的特点,网络中的图形、动画、声音、形象有趣而直观,更能吸引人,使受教育者感知的信息更为深刻、全面。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能对其他媒体的信息进行整合,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后移植到网络上,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和互补,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各种纷繁复杂而又变幻莫测的信息的分析能力,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还使受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网站进行咨询,获得其所需的知识,并及时反馈意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学生思想动态,互联网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大学生们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讨论,这都是学生真实思想的流露。教师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这些网贴,找出对策。网络的覆盖面大、范围广,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网上的“聊天室”,辅导员和德育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同时与很多学生展开讨论。   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学校园内,上网已成为青年学生的一种时尚。网络在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消极、不健康和腐朽的、甚至反动的思想观念在网上传播,给正确的舆论导向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又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机制,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不小的压力。   1、西方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的巨大冲击,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迷失方向   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人们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冲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传播网,垄断着国际新闻发布渠道和几乎整个世界舆论,数据库选题多以发达国家的兴趣为转移,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外进行政治与文化渗透。   近年来,我国网络有了很大发展,上网人数正以几何速度增长,其中大专以上的学生上网人数占相当比例。大学阶段恰恰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发展而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的融合、渗透与冲突对大学生的影响极为明显,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淡薄,人文素质缺乏,思想道德修养根基不牢,缺乏自主判断是非的能力。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信息污染   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网上游戏甚至一些反科学、伪科学的信息经常混杂在一起;形形色色的网站、聊天室等,使人目不暇接。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容易受到影响。大学生长期接触一些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念,会渐渐抛弃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转而信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使享乐、刺激、“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羡慕、认同和模仿的对象。加之,计算机网络消除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信息传播者和大学生在自由自主地传播和接受信息的互动中,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末世论”以及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有的大学生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弱化有的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从而冲淡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异化现象。   3、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网络的开放与封闭的矛盾、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进入网络犹如步入了一个地球村。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交往。在网上,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可以被掩盖,使得网上交往更具隐蔽性、开放性和神秘感。这同时也造成外界对网络的使用者不易实施有效的监督,传统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在网络上相对减弱,从而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弱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网络把世界联系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人们活动在“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人际交往的可视性与亲和感大大减少,容易加剧人们的自我封闭,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化,将使师生关系日渐疏远,并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造网络中的自我角色或随意欺骗他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网络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学生面对的是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一旦回到现实,就会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从而导致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这些都不利于他们承担本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痴迷于网络的学生往往容易变得冷漠、无情和自私,既不关心集体,也不关心他人。   因此,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空间中,对有的大学生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发现和治疗,如何消除网络心理障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亟待改革   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网上信息异常庞杂,“淹没”了思想政治信息;学生已是自主选择,而不再是被“灌入”信息。“过载”的信息量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已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作用大大降低。   如今,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象牙塔里的莘莘学子也耳闻目睹着各种信息。大学生们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识或者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从因特网中选择原始的、未经指导讲解过的信息。他们在BBS站上平等地、自由地交流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的信息没有大学生那么多,那么快捷,而是一厢情愿地用“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观念和知识结构去塑造、教育大学生,那可能只是劳而无功之事。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角色产生了质疑,对教师的权威教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因而,对于个性独立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教会其“顺从”不仅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教会其“选择”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上策。 http://news.sohu.com/20061104/n2461996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