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新闻网:英语教学不应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忽略批判性思维

发布时间:[2006-11-06]  阅读次数:

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的口语很标准也很流利,但却不能很好地和外国人沟通,特别是在一些国际会议和商务谈判场合,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可以说是逊色于那些口音浓重英语沟通能力却很好的的印阿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学英语其实有三个层面:第一是语言层面;第二是文化层面;第三是思维模式层面”。而一直以来,学生对英语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很少涉及思维层面,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这引起了我们对中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学生缺乏对文化及思维层面的重视和了解,归根结底是由于现行的教学策略对文化和思维方面的忽视,而学生大多只是被动地按照现行的教学策略学习,以考试作为衡量标准,极少质疑学习的成效。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在此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   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包括提取内容要点,对观点进行评价判断,对论据的可靠性的评估,对推理逻辑合理性的检测。批判性思维首先强调的是要有质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然而在实际英语教学中,这方面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只注重所教授的知识是否被学生吸收了,所讲的单词学生是否记住了,而并不十分关心所教知识是否准确,是否在运用中具有实际价值。而学生,就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课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习,上课做笔记,下课背诵笔记、课本,从不过问这些知识是否有可能有些谬误,思考一下这个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有利于自己掌握这门知识,反思一下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如何更有效地学习。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简单并且僵化刻板,给人留下“有智商没智慧”的印象。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呢?   首先,要培养大胆怀疑的精神。“大胆怀疑是创造性个性中最大的特征,也是独立思维的第一要素。”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常常将老师与知识等同起来,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威,是不容怀疑的,导致学生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要克服这种思维的盲从性,就必须淡化知识权威,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批判性地接受。例如,在听力课上,改变传统的听完对答案的授课方式,而是鼓励学生根据所听到的信息,大胆猜测没有把握住的信息;让他们对每周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总结评定,以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模式。再比如,在阅读课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对有疑难段落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解释,然后再由全班讨论分析其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根据教案照本宣科。   其次,加强合作性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一方面理解对方的观点,批判性地看待其论点论据,进而批判性地接受其理论;另一方面,学会阐述自己的见解,并在交流过程中认识并消除自己在理解上的偏见,拓展思路,培养批判性精神。   比如在英国文学课上,老师对作家作品长篇累牍的分析常常会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换一种方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对作品选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而后对人物作品进行讨论分析,再选派代表在全班阐述所得结论,这样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而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激发思想的火花,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质疑,对认可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拓展,从而达到对问题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在讨论过程中,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这种差异的存在,就促使学生思考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或驳斥别人的观点,训练了学生的英语辩论能力。   再如在口译课上,可以在学生练习时进行录音,然后随机抽取一名同学的磁带播放,让其他同学对其翻译进行讨论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这样不仅该学生受益,其他同学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更积极地对照自己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症结。   第三,重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是个体对外国文化的内化过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扬弃。学生英语驾驭能力欠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够了解,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英语学习的第二层面,文化层面。从本质上看,文化差异性主要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模式。有人说,正是因为西班牙文化孕育了唐·吉诃德式的思维方式:充满激情,富于幻想;是英国文化孕育了哈姆雷特式的思维方式:深邃的沉思,行为延宕。而语言作为思维外化的工具必然会在表达上各具差异。因此,在学习英语时重视对英语国家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比如在讲授美国文学时,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美国历史背景,美国内战对人们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以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掌握那个时期作家的写作风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   总之,加强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合作性学习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及隐藏其后的特色各异的思维模式,改变传统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成为英语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对英语具有良好驾驭能力的语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 王建华) http://www.jyb.com.cn/xwzx/gdjy/jxsx/t20061106_47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