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日报:教材版本选择:谁说了算

发布时间:[2006-11-07]  阅读次数:

自从国家教委允许地方自主编写教材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都先后推出了各自的教材。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广东却“没有时间”来编写自己的教材,于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在广东这块土地上掀起了“教材大战”,“你方唱罢我登场”。这看似好事,可是事实上却带来了教学的“混乱”。由于教材的征订是由县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的,征订者不是教材的使用者——学生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前的教材是几十年不变,而现在选择多了,却是年年变!到底教材版本有没有必要经常换?教材版本的选择谁说了算? 就以笔者所在的县镇小学教材为例,自从推行新课程标准后,短短四五年时间就出现了“人教版”、“S版”、“语教版”、“西南师大版”、“苏教版”。这几种教材学生学得糊里糊涂,教者教得“一头雾水”。本来新课程标准施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地”学习氛围。一套好的教材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辅助作用,但是一线的教师却发现教材越改越难,越改越莫名其妙。语文教材的生字越来越难,课文越来越长,以前初中才学到的知识在小学中年级甚至低年级就出现了。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于它的内涵的深厚,特别是古典文学,几千年前的文学精髓岂是刚接触汉字的小孩能体会的?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推行,教育部门要求任课教师先培训再上岗,在学习会上还远道请来了教材的编写者讲述教材的内容,足见政府部门的重视。笔者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材学习会。“苏教版”的教材是很有特点的,它不但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掌握,还加入了很多人文行为习惯的养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像一年级上册课本就专门强调了写字的坐姿、读书的姿势,并把它编成儿歌。课本的插图也非常丰富,色彩鲜明,这都是以前的版本所没有的。孩子们一见这样的教材都非常高兴,爱不释手。但是这套教材知识量太大、课文太长,要求太高,学生学起来很吃力,久而久之就怕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怕了学习,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于是在第二年又换了教材,换成了“语教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学期还要多教一百多个生字,这不仅加重了教者的负担,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些如果在选用教材之初就能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每一种教材肯定有自己的特色,编写者也是按照当地的教育水平、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的。那么我们在选择使用教材时,最基本的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们梅州还处于欠发达水平,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基础教育发展其实并不是以每年出个“高考状元”来衡量的,基础教育面对的是大众不是个别,跟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选择教材时不能被出版商的“花言巧语”迷惑,也不能被一己之私蛊惑。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要为孩子们选择好的教材,不同的起点,要有不同的选择。孩子们觉得好不好?在学习中快不快乐?在学习中会不会觉得压力太大?这才是我们选择教材的基石。 当有一天我们把教育的选择权交还给我们的孩子时,我们的教育就将迎来新的春天! http://www.mzrb.com.cn/news/0611/07/0611070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