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公平:一个现实的理想

发布时间:[2006-10-13]  阅读次数:


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女生在家服毒自尽。她留给父母的遗书令人震撼: “你们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我可以帮你们节约10万元。”“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孟昭丽,马敏,刘佳婧.择校压力致宁夏一13岁少女自杀.中国青年报,20050725)8月2日,云南省沾益县盘江乡大兴村的女孩邓某接到昆明医学院的录取通知,由于父亲病重,家庭欠有一万多元的外债,家里通常连买盐的钱都没有,母亲李粉香因筹不到高额学费而自杀。(陈鹏.女儿考上大学,母亲上吊自杀.新京报,20050922)8月27日,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18岁的高中女生杨英芳,因父亲无力供养她与弟弟同时上学而跳崖自杀(后被救)。校长介绍,由于小学、初中学杂费较少,大学有助学贷款,高中反而成了“黎明前的黑暗”,成为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王鹏.农村女生抓阄辍学跳下悬崖.新京报,20050922)上述三例个案,都是笔者在写作之余随手搜集的。近年来,每到高考时节和新学期开学,经常可从报端见到农村贫困家庭因无力筹集学费,家长或学生自杀、乞讨、卖身的消息。而宁夏的这名花季少女,是第一个因初中择校而自杀的。这种极端个案的社会意义,在于它聚焦和放大了我们教育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发展差距和不公平的现实,在于刺激我们面对诸多社会不公平逐渐世故和麻痹的神经,激励我们持续不断地去思考导致我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探讨改善教育公平的方法和途径。   教育公平作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被公众广泛关注,是近几年的事。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的主题词是“普及”、“跨越式发展”、“重点建设”、“争创世界一流”,以及“高校扩招”、“合并”、“大学城”等等。发展的光环不仅冲淡了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公平的状况。今天,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公平的现代化是一种没有灵魂的现代化,没有公平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这就是教育公平成为社会问题,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的原因。   一、 教育公平的基本理论   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   多年来我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侧重在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的功利价值上,但教育还有一些更为基本和重要的功能。如自由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功能主要是: ① 人的社会化,即社会整合的功能,因为“教育是生活的社会延续手段”;② 促进社会平等化的职能,通过免费的公立教育能够改善处于不利地位人群的状态;③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自我完善的功能。(S·鲍尔斯,H·金蒂斯.美国: 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8)在社会客观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同时,由于它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层中所具有的“筛选器”作用,又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的贺拉斯·曼便这样宣称: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J·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66)   可见,教育公平不但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而且,它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因为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更多]   二、我国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   新中国对教育公平的高度重视,直接来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追求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理想。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新中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8)   在城乡、地区、性别、民族、阶层的教育差距之外,由于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进程,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等新的社会发展,对教育公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考虑如何保障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教育权益和教育机会;同时,农村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严重的问题。在满足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填补在城乡、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存在的巨大的信息鸿沟。在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环境下,需要保持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中文教育的重要地位,而不致使其被边缘化。面对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满足不同人群对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求,以及平衡老年人与青年的教育权利,等等。这一切都显示教育公平是一个在不同时空中流动、发展的命题,是教育永远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多]   三、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社会变革中,伴随社会生活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影响教育公平的制度性因素呈现新的特点。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与此同时,教育走上了一条被称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比较学术化的表达,它是指教育领域“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或者说是一种“经济主义路线”的教育改革,即一种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近些年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无论是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普九”,还是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等,大致都循着这一思路。它成为当前影响教育公平最现实的、最重要的制度性因素。日益拉大的学校差距、炽烈的“择校热”、高昂的教育收费加剧了业已存在的阶层差距,享受“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金钱和权力的较量。中小学高额的教育费用致使农村家庭出现了“因教致贫”、“怕子成龙”的悲剧。权学交易、钱学交易、招生腐败、学术腐败等现象严重地损害了教育的公益性和公正性。这一教育发展的现实,使公众对教育的评价降至20年来的最低点,教育在舆论和民意中成为“暴利行业”和“腐败重地”。媒体调查的“2003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第一为房地产,中小学教育列为第二,其余依次为殡葬、出版、汽车、眼镜、电信与手机、医药、出国留学中介、网络游戏。(青年时讯,20040101)[更多]   四、教育公平是现实的发展目标   为高速发展的教育奠定一个稳定的价值和制度基础,防止它的失衡和异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公平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定向器”和“稳定器”。对于教育公平的现实可行性,人们有各种担心和疑虑。例如: 公平是否是我们目前尚难以承受的“奢侈品”?它如何与高速发展的目标相契合,是否会降低效率?是否会降低教育质量,损害追求优秀的目标?政府和市场究竟应当如何分工合作?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确需要进行认真辨析、深入探讨。   公平讲多了吗?   在教育公平的讨论中,一个常见的说法是: 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对的。好像有人在鼓吹绝对的公平似的。其实,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绝对的不公平”而已,我们主张的只不过是尽量缩小差距。面对绝对不公平的事实而反对所谓绝对公平,是以一个不存在的理由来阻挡切实可行的缩小差距的努力。就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有效地缩小差距也仍然是一个相当艰难的长期目标,我们应当做也可以做的是从现在起不再继续人为地扩大差距。这样最低限度的“底线”,我们难道不应该去争取、去履行吗?   大众媒体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使它一再成为舆论的焦点,尤其是在每年全国和各地的两会上。然而,不能认为教育公平是被媒体“炒”出来的,舆论表达的不过是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沸腾的民意。恰恰相反,只有当教育公平不再成为舆论热点时,才意味着教育公平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本文是《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的“引论”部分。)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491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