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赣州网:教材循环使用的积极示范意义

发布时间:[2006-09-25]  阅读次数:


据报载,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上海600多所初中将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工作,音乐课本不再被学生永久拥有,而是在高低年级学生间循环使用,所需教材费用将由政府埋单。   近年来,倡导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一直不断,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也曾建言:义务教育阶段实行课本回收循环使用。然而,教材循环使用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大多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笔者以为,上海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在校学生有2.2亿人,一年使用课本20亿册以上,仅上海每年使用的教科书约消耗4000吨纸张。按每人每学期课本平均重1.5公斤计算,如果课本能回收循环使用5年以上,可节约造纸所需木材300万亩、净水5亿吨、煤633万吨。细账算下来,不能不让人吃惊,教材循环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不言自明。   应该看到,教材循环使用,一方面不仅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又能把省下的资金用在其他教育项目上。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都有很大帮助。同时,还可以解决教材出版发行、采购销售环节中容易滋生的腐败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事实上,教材循环使用,在许多国家早已形成制度,每本教材的使用年限为5年左右,这不仅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更有利于节省大量木材,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月1日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一条也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   上海试行音乐教材循环使用,进而尝试教材“代代传”的先行之举,为我们今后实行教材循环使用探索一条可行之路,积累宝贵经验,都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在笔者看来,要让教材循环使用步入正轨,形成制度,除了需要国家健全完善相关办法,制定切实可行方案,在制度上给予保障之外,更多地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各方配合,在行动上给予支持,才能破解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从而让教材告别“一次性消费”。 http://www.gndaily.com/NEWS/2006-9/2006925105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