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热的“易中天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是可以走下“神坛”、面向大众的。同行中绝大多数人都说《品三国》决不可以成为我们编写中学历史教材、进行历史教育的范式。
那么,历史真的是“知识”和“政治”教育,而与人的智慧、情感、品位、享受无缘吗?暑假期间,有幸读了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为美国中学生编写的《世界历史》中译本,有一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感觉。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早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专攻宗教改革史,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希特勒和纳粹帝国》、《西方文明》在美国引起较大的反响。1994年他与威廉·杜伊克合作撰写的《世界历史》首次与读者见面,到2001年已再版两次。
我们知道,史学的最大价值在于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开创未来。拜读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使人从对历史的追寻又回到车水马龙的现实,恍惚的时空转换让人更分明地感到,现实生活中无不存在着历史的记录和包容。此外,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历史知识与情感养育的水乳交融。
年鉴学派的宗师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人类文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进行的创造活动的过程。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恰恰就是抓住了“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活动,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独具慧眼地精选了大量洋溢着精神、心理和情感因素的背景资料,让读者在理性与激情之间,通过了解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与“事”理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现象与事件。
例如,在第5单元第23章的“战争与革命”中,篇首图画和概览都是索姆河战役,用“重要事件提示”、“对今天的影响”、“为何重要”和“历史与你”作为学习的指导。全章收录历史文献引文10篇,在每一节都有若干条原始资料引文。“历史再现”介绍战壕里士兵的日常生活,反思帝国主义战争的反人类的残酷性。“目击历史”引用《震撼世界的十天》片段,对应的照片是列宁发表演说。这样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发生俄国十月革命,列宁的演说怎样引起全体人民的共鸣。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优美的文采可以打动人、感染人,绕梁三日而不绝;而真实感人的历史素材可以让读者在莞尔之余记忆悠长。斯皮尔福格尔的《世界历史》处处有着这种感人肺腑的真实情感流露。
事实上,一部好的历史读物,只有抓住了人的内心,让历史复活于读者的情感深处,它才具有了生命力和感召力,否则就会使历史陷入公式化、呆板化的境地,就好像是一具干枯的木乃伊。
这本书是否有意识地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从对于历史阐述的方式、素材的甄选、呈现的形式,以及全书的结构体系来看,无不渗透着一种情感养育的意图。正如作者在全书开篇“历史是什么”中所说:
“世界历史不只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事件,它是人类群体的故事——他们基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他们有哪些共同观念,他们是怎样统治和被统治的等等。”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的是从动情、入情到建立高尚的审美情趣。而斯皮尔福格尔则是在用心、用情、用理去体验感悟并融入历史的场境,用人性和心灵体察、体悟历史的神韵。如何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去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这是一个历史的和现实的课题。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若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历史教材少不了一个“情”字。如果历史教材没有了“情”,你无论如何都不会让读者产生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冲动。它是构成历史教科书编写这一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是学科思维深潭中的活水,是为逝去的历史画面进行最美丽和最动人的“着色”。
《世界历史》 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著
大象出版社 2006年7月出版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6-09/26/content_1522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