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网上论坛已成潮流,青少年及学生更是常客,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网友们开始自创新词如「巧京京」(害怕)、「潮童」(滥穿名牌者),甚或爆出「异化粗口」等,加上网络世界讲求速度,网友经常中英夹杂、故意写同音异字及出现语法混乱等情况。语文专家指,本港学生的分辨正音正字的能力本身已经不高,再加上长期浸淫在不良语言下,会对正规语言失去兴趣,影响中文表达能力,建议老师「知己知彼」,了解青少年网上的沟通语言,并在课堂上纠正学生。
香港多个受欢迎的网上讨论区,近年成为青少年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平台,当中亦不乏大学生及中学生的留言,在公开试放榜前后,更有大量题目讨论中五、中七生升学,部分论坛更另辟「学术文化」、「校园生活」等专区供学生交流。
高登讨论区 情况尤甚
以其中一个最受网友欢迎的「香港高登讨论区」为例,充斥广东粗口如「仆×」,另为了避开论坛过滤器,更会创造出同音异字的粗俗语,如「hihi」等。又会将「都」打成「刀」;「牙」代替「呀」或「阿」,以求节省时间。
网上论坛充斥很多错字,有时是网友故意打错的,如英文「push」(推),曾有人打错为「pish」,从此便有网民以「pish」来代替「push」及中文的「推」字。一些网上论坛的人更以「巴打」(brother即兄弟)相称,明显是将英文发音直译成中文,意思是同路人。
怪字留言 一时过瘾
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校长何文汇指,青少年在网上论坛以怪字留言,只是发泄情绪及「一时过瘾」,但学校不会接受这种写作风格。他又指港生对错别字或是同音异字的分辨力很低,网上论坛肯定会影响其日常写作。何建议师长应了解青少年上网之目的及心态,并与他们讨论网上语言,帮助学生分辨是非。他指学生上网也不全是坏事,最重要是家长及老师作出正面引导。
创意不大 千篇一律
宝安商会王少清中学老师张佩贞直言,网友刻意自组另一套沟通语言,「但创意不大,似是千篇一律」。她指现时的学生用字贫乏、句子缺乏连接词,这与学生把时间浪费于网上有关,他门没有时间阅读文章、小说,语文能力未能提高。她又担心学生们只顾上网,与他人相处的时间减少,令生活圈子变窄。
不自觉平时也会用上
大专生周汶杰每天都上几个论坛浏览,认为网上讨论可了解别人的意见,令他有新启发,不经不觉在平常生活也会用网络术语与自己的朋友对话,更会不小心在写作时写上网友自创的成语、口语或别字。
http://www.wenweipo.com/GB/?www.wenweipo.com/news.phtml?news_id=ED0610040001&cat=008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