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逼“差生”开“弱智证明”——中国教育又一大丑闻

发布时间:[2006-09-22]  阅读次数:

看了《武汉晨报》9月18日《武汉9月现测智高峰,“弱智证明”为求顺利毕业》的报道,对某些学校和老师为追求较高的合格率、优秀率特别是升学率而逼迫一些差生去医院开“弱智证明”的做法,我不禁深感愤慨。让本属正常的孩子进入“弱智”行列,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教书育人的“成果”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丑闻? 从网上搜索一下,才知道这种做法并非武汉个别学校、个别老师的独家创造。 早在2001年3月28日,《承德日报》就报道了北京市民颜女士在北京市朝阳区一所普通中学里读初二的孩子1999年9月后多次被老师逼迫开“弱智证明”的事; 2002年7月18日,《西部商报》报道了兰州某小学教师逼迫家长为他两个考试成绩不好的女儿开“弱智证明”(因为有了“弱智证明”便可以算做编外生而不影响全班总成绩)的事; 2003 年7月2日,《上海青年报》报道了上海市某一初级中学老师为提高升学率,以初中毕业证书和今後每月能享受政府发放的300元最低生活费为诱饵,让班内近20名学生去开“弱智证明”的事; 2005年3月31日,《南京晨报》报道了南京一家长刘女士因为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学校老师建议她带孩子去医院开个“弱智证明”,并说只有这样才能拿到毕业证书的事; 2005年6月8日,徐州《都市晨报》报道了该市某小学教师“建议”差生家长给孩子开“弱智证明”,以便能直接升入初中的事; -------- 各个搜索网站上都可以搜索到大量类似的媒体报道。足以证明这种恶劣的做法既不自今日始,也绝非个别地方的偶发事件。 对于给孩子开“弱智证明”,家长们的反映不尽一致。有的坚决反对,有的心存疑虑,有的则乐于接受。坚决反对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智力正常,被指“弱智”是一种侮辱;心存疑虑的主要是担心对孩子今后带来负面影响;乐于接受的则是认为用假的“弱智证明”换来真的毕业证书,还是划算的。 人的智力存在客观差异,弱智儿童也的确存在,但为数极少。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对弱智儿童毕业放宽标准,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在中国,任何大大小小的政策规定都会被“钻空子”,被扭曲,被异化,被一些人拿去为其所用。在应试教育登峰造极的环境中,批量产生“弱智证明”虽然是意料之外,但又不能不说是在情理之中了。 被要求去开“弱智证明”的都是学习成绩差、可能影响班级或学校评价考核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都知道,不少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其智商不仅不低,有的甚至还是偏高的。社会上出现的大量例证可以说明这一点。不少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走向社会后经过摸爬滚打,走向了事业成功;当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却要反过来给他的“差生”同学打工。现实已经给我们的教育开过无数次这类残酷的“玩笑”。 假“弱智证明”大行其道,其危害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对这些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严重的戕害。一个孩子被无端扣上“弱智”的帽子,其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人最可怕的是丧失了自信。这些孩子有的因此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导致精神分裂;更多的则可能从此自暴自弃,不求上进,成为无所事事的“废人”,社会的包袱。可以断言,“弱智证明”愈泛滥,人为制造的“弱智人群”越庞大。 其次,对学校教育的功能是一种严重的扭曲。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授知识,还应该有效地开发智力。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而不应该是只选择合适的学生。但是在仅凭文化课分数定优劣的条件下,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的学生被定位为“差生”,甚至是“弱智”,不知扼杀了多少原本可以成功的青少年! 第三,对教育评价的公平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每个班里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差生”,那些不讲师德的教师让学生开了“弱智证明”,明明是典型的教育失败,但却很可能得到好评甚至奖励。这对那些师德高尚、不搞歪门邪道的教师来说,是极不公平的。这股歪风的蔓延滋长,对已经问题颇多的教育内部环境无疑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冲击和破坏。 这种丑恶现象已经引起媒体密切关注,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悉, 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制止这一恶劣的做法,并追究当事人的责任。不少家长也认识到这种做法的严重危害,坚决反对并抵制该孩子开“弱智证明”。相信这种恶劣做法会得到某种程度的遏制。但是,如果产生这种恶劣做法的根源——应试教育体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丑闻制止之后,还不知会出现怎样更加离奇的丑闻。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52563&type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