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不少读者拨打本报热线6774488对本报的《大学校园方言“碰撞”》系列报道表示关注。昨日,针对推广普通话,如何学好普通话以及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是否存在冲突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贵州省语言文字专家组的成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李梅老师。
李梅,今年51岁,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贵州省语言文字专家组成员、贵阳五中教师,普通话等级为最高级别:一级甲等。
李梅老师告诉记者,普通话的使用上分为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电视台、电台等播音时使用的宣传用语,国家对这个层面的要求最高;第二个层面为教师在教学时使用的教育用语;第三个层面为单位接待外来人员时使用的接待用语;最后一个层面为公务员所使用的普通话。
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地方方言。而是要求在正式场合使用普通话,用于教学语言、宣传用语、窗口行业以及一些正式场合都应该要使用普通话。比如,在会议、课堂上都应该使用普通话,这样方便互相之间的交流。非正式的场合就不一定非要用普通话交流不可。方言则是有民族特色的语言,肯定是要保留的。
广大的市民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实际上,普通话只是以北京话为语音系统。
李老师还告诉记者,要提高普通话的水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多说多听。对于贵阳市中学生的普通话使用问题,李梅老师显得很乐观,她说,中学生们在幼儿园、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普通话,所以在中学时期,用普通话交流已经不会存在什么难题。
http://www.gog.com.cn/gzrb/g0602/ca10288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