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科教时评:镇领导为何会这样解读素质教育

发布时间:[2006-09-21]  阅读次数:

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一直都是个热点话题。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南新密某乡镇党委书记日前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便公然表示:“对咱们来说,分数和成绩就是素质,考上的学生越多,说明学校素质教育就抓得越好,我就看你的升学率!”这位来自生源大省的镇领导如此解读素质教育,却又分明透着“实话实说”的味道。  其实谁都承认,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更承载着民族的美好未来。但是,一到具体行动或“关起门来说话”时,人们对应试教育又恨又爱、难舍难分的本相便会暴露无遗了。  新密的这位镇党委书记若不是“关起门来”给校长和教师们讲话,我想他也肯定会给素质教育大唱赞歌并极尽褒奖之言辞,可一旦要面对活生生的现实,应试教育依然会是各地的“当家菜”。正所谓“素质教育口号提倡是轰轰烈烈的,应试教育实践是扎扎实实”。难怪有教育工作者说:“素质教育口号喊得越厉害,应试教育实行就越厉害,而且是越往基层越厉害,乡镇农村学校最突出。”  眼下,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早已把实施素质教育列入议事日程,但真正的素质教育却长期处在“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尴尬时段。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通往素质教育的途中尚有几大路障亟待清除:其一是制度障碍。比如现实中的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尽管操作时都打着素质教育的名号,但以升学率为轴心的评估始终万变不离其宗。而先进学校、优秀教师,乃至待遇核定、奖金分配也都与升学率紧密挂钩,如此说一套、做一套的评估和考核,自然成为通往素质教育的最大路障。其二是理念误区。在许多地方,一提素质教育,便扯到唱歌跳舞或琴棋书画上,结果导致学生旧的应试包袱没减轻,又增添了发展各种特长的新负担,而令学生修炼各种特长,最终还是为了高考加分,以至于殊途同归,令应试教育反而愈演愈烈。其三是就业路障。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名牌大学文凭无疑是求职的“硬通货”或“敲门砖”。于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纷乱景象,在大学屡屡扩招的情形之下便演变为“非名牌不读”。  与严重偏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相比,顺应人和社会发展方向并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更注重开发人所共有的智慧潜能,是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先进教育模式。我想,这其中包含的道理或折射出的利害,那位镇党委书记不会不知道,只是与种种实惠能立杆见影的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尽管既美且好,但毕竟太像一块“画饼”,放在那里欣赏可以,却不可当真,更不能充眼前之饥的。 http://www.grrb.com.cn/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266592&type_id=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