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有教育专家指出,随着今秋新教材的使用,这种缺点将被逐步弥补。
&nbs
p; 最先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高一语文教材的变化,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表面看来,教材更加新颖和美观,真正的改变并非在于教材表面,而是“全方位的,完全可能影响中国教育体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昨日,教材的出版方、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高中部的邵燕鸿主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变化也标志着,新的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教育已从过去的灌输式向“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转变,“这也是我们想通过这本教材向学生们传达的最深刻思想。”
最大特点
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及发展学生个性
“新教材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是我们的编纂过程,还是希望给学生传达的目的,都是这样。”邵主任介绍说,语文版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学生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学鉴赏相结合,为高中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打造坚实可靠的基础。
使用这套教材将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在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有个性的发展上受益,因为学生母语水平的提高是他们学好其他学科和谋求个人更大发展的基础。
“现在看来,语文应是基础,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灌输词汇,而是让他们在文学鉴赏方面,真正把自己放到审美主体的地位,做一个创造性的参与者而不是既有结论的接受者,在情趣、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这一点,从新版教材每篇课文后的“拓展·应用”一栏就不难看出。可以看到,在这个部分中,所要求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都是灵活性与机动性极强的结合课外材料和阅读的知识应用。诸如第一单元第一课《英雄潇洒走苍穹》一文后,就要求学生尝试着为“神五”升空的对联“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而这种很能加强学生文学兴趣和功底的锻炼和测试在过去的教材中则很难见到。
延伸阅读:
辽宁新版高中语文教材 新学期课堂开侃美国大片
经典散文作品《荷塘月色》从新的高中语文课本上撤掉了,众所周知的好莱坞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却登了上去。 >>详细内容
今秋语文教材一半是新课文 记者探秘新教材样本
今年初,辽宁省教育厅公布,今年秋天全省高中将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高中课程结构分3个层次,即学习领域、学科科目和模块。学习领域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学习领域;科目领域细分为语文、数学、外语等12个科目。 >>详细内容
高中语文课将学新闻采访 课改加重了古汉语内容
如何做一篇热点问题的新闻采访?如何掌握采访技巧?
今年秋季开学,全省高一新生将在他们的语文课中学到这些知识。 >>详细内容
全面变化
新闻首次占据整个第一个板块
事实上,这个变化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按照邵燕鸿主任的说法,语文版课标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从一个小细节说开,相比于传统教材里冗长而又枯燥的“单元说明”,新教材里的“单元说明”简洁明了而新颖。比如第一单元“用事实说话”,用的就是焦点访谈的片头语,而第二单元则用了荷尔德林的名句“诗意的栖居”。邵主任告诉记者,这样的引用与单元内容相关的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作为标题,既避免预设答案,先入为主,又做到引而不发,这样的变化启发学生思考,也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再比如在文章内容选择上,语文版教材新闻与传记的分量较传统教材有了较大增加。在这本教材中,新闻首次占据了整个第一个板块的内容,这些与专业新闻系大学生学习的内容相仿的课程加入到高中语文教材中,邵主任认为,对学生养成独立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有重要意义。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变化就割裂了传统,比如在引入了一定比例的外国作品的同时,选择上并没有割舍中国传统的古诗文,古诗文在整个教材中仍占有很大比例,这也继承和借鉴了传统教材的经验,体现了“新中求稳”的特点。
焦点解答
《荷塘月色》因何“落选”?
这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变化,就是包括《荷塘月色》等一批传统经典文章的“落选”。近年来的新版语文教材中,“经典”落选,包括金庸武侠小说等“新作”的登场颇引人眼球。而这些“经典”落选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人们对‘经典’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和争论(有些分歧其实早就存在,只不过以前没有引起重视)。《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例子。这篇文章虽然是传统篇目,其文笔和情调也适合很多学生的口味,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并不一致。比如,朱德熙先生讲朱自清散文,看中的是他的‘风格平易自然,既不流于险涩,也很少华丽的铺排与藻饰’,所举的例子是《旅欧杂记》一类的文字,只字未提《荷塘月色》。余光中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对这篇作品从内容到技巧都提出批评意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有限的必修教材里舍弃了这篇文章,而从朱自清先生得到公认的文学批评中选了一篇《论雅俗共赏》。”
邵主任说,除此原因之外,某些传统篇目,不但在学校,在社会上影响也很大,不少学生在接触课本之前已经通过其他途径熟悉了它们,再选入教材,对教学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浪费。不如选新的经典篇目更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孙犁的小说,教材没有选《荷花淀》,而是选了《山地回忆》,把《荷花淀》编入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就是想收一举两得之效。另外,诸如《猎户说》之类的文章,其传达的理念已经与现代的环保意识相违,自然也就删除了它。
选择描写青春期生理心理的诗正面引导学生
新版教材中的另一首诗的选择也颇有争议。那就是穆旦描写青春期生理心理觉醒变化的诗篇《春》:“……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依归。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这样的诗对于青春萌动期的高中学生们来说,会否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邵燕鸿主任认为不但不会,反而会达到正面引导的作用。“《春》是写青春觉醒、反抗、迷惑和渴望的,这首诗意象独特,语言质感很强,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青春冲动是高中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正面引导,而不是回避。我们选择《春》这样的作品,除了作品的审美价值之外,也有引导学生正视这一问题的用意在内。总体来说,实验区对这类作品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教学目标
高考考察范围将随新教材而发生改变
对于新教材将要达到的目标,邵主任认为,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教材编写的核心理念,是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所要引导学生达成的基本目标。
“在文学鉴赏方面,我们希望学生真正把自己放到审美主体的地位,做一个创造性的参与者而不是既有结论的接受者,在情趣、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我们相信,这样的目标应该也在将来高考的考察范围之内。课程标准的变化带来教材的变化、教学的变化,也势必带来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http://www.ln.xinhuanet.com/xwzx/2006-07/20/content_75622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