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农民工大约有2亿人。而在经济增长最快的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很多,分布着大量的农民工。根据去年的抽查统计,目前在广东就业的外省农民工有1600万人,加上省内600万的流动就业人口,共有2200万人。其中约有156万人的子女在广东读书,具有让子女来广东入学意向的外省农民工
还有356万人。
经济承受能力、学校接收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学生适应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看来,上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城市化之累与痛——广州民工调查》著者、华南师大“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认为,目前中国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堪忧。
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来看,存在三种形态:父母在城市务工,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一般由年迈的老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有的随父母进城上学,称为“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成为事实上的“失学儿童”。有调查表明,农民工最大的愿望不仅是能赚更多的钱,也希望子女进城上学,受更好的教育,将子女留在家乡上学也是不得已的办法。由此不难看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所在城市是否能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上学的条件。“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在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解决城市“暂居儿童”或“借读儿童”的上学问题。目前广东已拿出数十亿元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等其他任何费用。但是,普通农民工仍属于低收入阶层,尽管他们遵循着‘存款最大化、生活费用最小化’的原则,也只能勉强承受甚至仍无力承受子女在城市读书所需的费用。”胡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如影随形。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收费低、专门招收流动儿童少年的民办简易学校应运而生,但这些学校条件十分简陋,随时可能被取缔,将使大量儿童面临新的辍学问题。
来自湖南农村的董人杰今年9岁,父母在广州务工多年,董曾在广州读书半年,后来又回到湖南家乡上学,由年迈的爷爷抚养。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在广州读书的时候,他说:“广州读书要1000多元,回家只要500多元,同学说话也听不懂……”
农民工子女一代代出生,又一代代长大。大城市的农民工大多可以读报、写字与计算,一般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可以上岗,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但现在许多不满16周岁、不再读书的农民工子女就进入劳动力市场。“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农民工的素质出现下降的征兆。”胡靖说,将来很可能出现“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随着城市产业不断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化,新型产业需要具有相对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工人。而现实中农民工子女教育水平相对低下,而且社会职业教育因为高收费而严重阻滞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提升,从而形成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知识断裂。不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训,农民工子女将很难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也无法适应新的劳动岗位提出的新要求。由此,中国的人力资源储备受到严峻挑战。
胡靖认为,对于随父母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社会除了善意接受他们在公办学校插班就读之外,还应该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形成规模化的商业教育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商业办学在学历教育中的比例。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工子女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部分缓解就业压力。对于进城打工、又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工子女,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一种或多种技能,提高其综合能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关键在于保持劳动力良好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一技之长,农民工的返乡率就比较高。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可增加社会稳定、尤其是改善治安。
广东省是我国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约占全国总数的1/3,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在广东未成年人犯罪中占了大多数。共青团广东省委、广东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曾对广州、深圳、汕头、佛山等10个市、20多个县区的调查显示,广东省未成年犯中有51.8%是外省的未成年人,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些未成年犯大多数从广东省外流入,或从广东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他们几乎都是农家子弟,且都只具有初中一二年级以下的文化程度。许多外来未成年人由于缺少监护人的有效监管,对某些不法行为盲目模仿,或受到成年人教唆而误入歧途。
为此,政府应该抛弃城市本位主义立场,强化维护社会公正的公共管理职能,加强对农民工等国情问题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创新。从民工潮、民工荒可以看出,都是问题发生之后才进行研究,停留在事后分析的层面上,有明显的局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我国人力资源的储备、社会治安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状况。所以,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最根本的要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否则走的仍然是“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援工业、农民工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度思维,而这一立场和思维方式恰恰是造成城乡差距严重分化的最根本原因,也是农民贫困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深层原因。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60919/08599334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