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汉语地位遭国人轻视 网友发帖呼吁抵制西化“侵略”

发布时间:[2006-07-12]  阅读次数:

时报综合报道 “您能不能用汉语简单地讲一下演讲的内容?” 6月21日下午,数学家曹怀东在结束有关庞加莱猜想的英语演讲后,中科院博士生申爱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惹来听众一阵笑声和掌声。不料,“笑声”却引发网友在某知名网站论坛等社区掀起一场“捍卫汉语地位”的激烈论战:在全国掀起学英语的高潮,英语成为升学、就业等必备“敲门砖”时,我们是将之视为国际化的进步,还是母语的失落?   汉语沦为科学看客?   在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当天,三位科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面对6000多听众的演讲,使用的全是英语,包括文本资料。类似现象在中国承办的同类科学学术会议中并不稀奇,即使是在使用母语问题上,中国科学家专业文章的写作和投稿也存在着不正常,国内的科研进展总是通过出口转内销才传到国内媒体,而且似乎很少有人表示反对。   早在两年前,在上海召开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从论文汇编到会议网,从演讲到提问,乃至会场门口指南全是英文。部分海外华裔学者提出采用中英文双语,竟然被组织者以国际惯例为由拒绝。   现在,在科学和学术教育领域甚至更多时候,汉语受到排挤和忽视已经是正在发生和蔓延的现实,甚至目前国内一些大学的中文专业还被倡导双语教学。对此,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马庆株曾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像中国这样不重视自己语言的民族了。”   网友观点褒贬不一   面对汉语地位在许多领域不受重视的现象,网友们分成两派:一派说是国人崇洋媚外,以讲英语为荣,另一派说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网友wilczek说,在学术界尤其是数学、物理学界,学术语言是英文,所有国际一流物理学期刊是英文的,包括欧洲、日本,中国的物理学期刊中被SCI收录的也大部分是英文。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非英语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通行的学术语言仍是英语,因为在大学里面进行任何学术活动所有人都用英文。网友155.41.131.*也表示,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一般是英语为主,不管英语和中文本身怎样,英语是现在国际学术界的官方流通语言,是没法改变的事实。   对此,有网友表示反对,声称在中国举办的国际性活动应该用汉语,毕竟国际惯例也是人制定的!网友159.226.39.*甚至表示,主要原因是很多中国人骨子里就有崇洋媚外的思想。“我原来的领导就是这样,曾经在国外呆了半年就觉得自己不是中国人,每次开会总要蹦出几句洋文,然后就数落中国人的不是,说西方文化如何好、西方饮食如何好,反正就是西方的一切都好。”   母语地位渐被轻视   但是,不管网友如何争辩,许多方面已经表现出部分国人“重英语轻汉语”的事实。网友“2006之虎”说,一直以来,国人把学英语当作教育的重要课程,学术论文要求用英语写的远远超过汉语写的,即使在联合国大会上,汉语虽然作为基本语种,又有几个人在用汉语作演讲?   同时,网友刘植荣在博客上抛出《汉语真成了“中世纪的茅坑”?》的文章。他说,在全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热切关注并出现世界汉语热的今天,把汉语当作母语的人却在丑化汉语、排挤汉语,难道不是忘祖么?“我走访世界十几个国家,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不热爱自己的母语。”   他举例说:一次,他在巴黎陪美国来的朋友去旅行社办理旅游登记手续,朋友对接待小姐讲英语,可接待小姐讲法语,他不得不给朋友作翻译。显然,法国接待小姐懂英文,但就是不说,在自己的地盘上当然自己做主,讲母语是民族尊严。而且,法国规定法国人在本土上举行的任何国际会议不准讲外语,包括进口商品在内的任何商品在法国销售,标签或说明必须用法语,否则就是违法,不得销售。“这些正和我们中国人的习性相反,国人喜欢看到商品标签或说明上的洋文,感觉自己消费这样的商品有品位、上档次。”   呼吁抵制西化侵略   我们知道,语言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过分强调外来语言无意间就会淡忘自己的语言之根,影响到民族文化的纯洁性和可持续发展。网友“2006之虎”呼吁“弘扬汉语文化,抵抗英语侵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网友“jason129129”也从强制性的英语学习、处处与世界接轨的丑陋习气、崇尚西方贬低国民等六个方面加以论证,表示心中对国人教育“轻汉语”的担心:我们是否已经成了西方文化侵略的牺牲羔羊?他说,现在强制性的普及英语教育和四六级考试,事实上就是削弱本民族文化价值的作用。“如果到现在我们还不能建立起强悍有力的批判、摆脱西方强权面孔的对决意志,中国民族文化在西方文化的疯狂入侵面前沦落为弱势文化就将难以避免,结果会给中国的未来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当然,弘扬汉语的号召并不是要求拒绝西方文化。正如网友所说: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心态努力吸吮所有文明的乳汁,但绝不能因此就丢失我们的根基。无意的自我贬损确实是对民族文化的不珍惜、不重视,会使下一代缺乏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导致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倾斜。http://gd.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