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应试 不该成为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发布时间:[2006-07-06]  阅读次数:

这是一桩令人咀嚼不已的悲剧:19岁的河南女孩蒋多多,在参加今年高考时故意答题违规,还在试卷所有空隙里,写满了自己对高考现状的“不满”,有意让考卷得零分。   在唏嘘这种偏激举动的同时,对“应试”教育的诟病又一次赢得了不少人的应和。事实上,这几年来,考试已经成为一个盛满关注、焦虑、热议乃至矛盾的“容器”。往往是高考尚未结束,指责之声便四起,给卷子挑刺,斥考试误人,甚至祭出“素质教育”的大旗,向“应试”开火。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另一部分人群对高考的“津津乐道”。就说最近吧,高考分数揭晓后,本地媒体上几乎每天都有明星学校、状元考生的“闪亮登场”,展示他们种种成功的姿态,无疑在强化整个社会对考试信度的认同。   从蒋多多的个体化情绪到社会整体的“两面性”态度,透露出一个值得深思的倾向:在教育改革的现在进行时,“应试”或被推上“神坛”,或被“妖魔化”,整个社会对待“应试”的判断充满情绪化倾向,缺乏客观公允的态度和科学理性的认知。   不必讳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教育方面出现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暴露出来,并阻碍着教育的发展。但细细分析,教育问题非积于一时,也非出于一因。你能说,家教热、择校风、学校乱收费、比拼上线率仅仅是考试惹的祸?试想,如果取消了考试,是不是重点中学,北大、清华,就可以由着人上了呢?客观上说,在整个教育资源尚未达到按需分配的状态下,社会的发展要求最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其中一个重要而可行的方式,就是借助一定的手段或方法来确定“对象”以享有数量有限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教育服务。跟以权择校、以钱择校及摇号择校相比,凭考试成绩说话,这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恐怕也离公平更近些。   因此,把推进教育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都归根于考试这个结上,显然是不够公允和客观的。事实上,既不能把“应试”看作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 也不该把“应试”当成背负所有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包括高考、中考、小升初在内的种种“应试”呢?   多年来,身边一直存在这样的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当作水火不容的对立物。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往往形影不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应试”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素质教育同样也注重这一点,因为任何素质能力的提高,都要以掌握科学基础知识为前提;同样,许多“素质”也要借助现代考试测量方法来判断,素质教育也需要一个设计合理、科学的量化评价,以引导教育策略的调整。   放眼国内国外,迄今为止,考试仍然是衡量教育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发挥着其它要素所不可替代的功能。所以说,素质教育与所谓的“应试教育”的分水岭,不在要不要考试,而是如何对待考试、运用考试。   当然,主张在现阶段仍然需要考试,既要杜绝“以考代教育”、“一考定人生”的偏执思维,也要防止“高分崇拜”、过度炒作考试状元。一张考卷并不能反映所有智性素质,一纸试卷之外成长、成才、创业的路还有许多条。不是吗,前天,我省青年雕塑家吴为山在他个人作品展上就说起“两次高考都落榜”的经历哩!   教育的最终愿景,是让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一个格式化过的“分数产品”。所以,在我们还少不了考试的时候,尽可能减少应试可能带来的“负作用”,这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长期、高度重视。只有辩证看待应试,不断完善考试手段与考试方式的评价与导向功能,“应试”才能不再作茧自缚,真正融入素质教育中,做到有位而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