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06年高考在中国家庭、学校、媒体的集体哄抬下,渐渐从考试本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关于报道高考触角则发挥到了考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应该说,高考就像一场盛宴,难为了家长、憔悴了考生、得意了媒体、撬动了社会关注的神经。
可是真正从报道上来看,无非就是一些考生、家长的心理变化状况;吃、住、行等的关注,而国人就像是看热闹一样,来了就来了,关注一下,走了就走了,至多谈论一下谁又是今年的状元、探花之类的,很是无聊。正如有时评家建达先生说的一样,“有些媒体总喜欢炒作起哄。考试前制造紧张气氛,什么指南、辅导、预测、猜想,让社会不得安宁。考试后,又爆炒什么高考状元、满分作文,看似抬举精英,无形中从精神上对那些落榜的孩子落井下石。有意义吗?其实很无聊!”
显然,我很赞同建达先生“无聊论”,不过,我觉得他的话措辞过于委婉了,依笔者看来,一定程度上说,“哄抬”下的高考,正在无形中破坏教育的多元化选择。“哄抬”高考就是有意无意的向考生暗示:只有你高考成功的人,才算人才。只有通过高考进大学才是考生的最佳选择,惟独高考为“名门正派”。而其它的,如职业教育等充其量是一种“旁门左道”。高考俨然承载的不再是教育的目的,而更多演变成了一种社会攀比和教育的盲动,本质上讲,没有真正的知道考生到底适合通过怎样的途径成才,没有真正的反思到底中国现行的高考,适合哪些人走进大学。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够轻率的贬低高考在选才上发挥的社会功效,正因为其创造的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机制,它才广泛的得到社会的认同。“草根阶层”的崛起,鲤鱼跳“农”门,大多数也离不开高考制度的建立。可是,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忽略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在我国就比较缺乏职业人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有相当大的“吞吐力”,然而人们却将高考看成了“华山一条路”、“独木桥”,对职业教育的大好前景视而不见,盲目的选择高考这一途径走进大学,盲目迷信什么“一考定终身”、什么大学“出生论”等等。不客气的说,当下我们的大学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批量化的机械化教育,是用一种固定模式打造人才的“标准件”。大学培养方式和学科设置的死板局限早已经暴露。例如,大学生毕业后“回炉”技校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反,导致国家倡导的职业教育始终没有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看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职业教育资源大量闲置的局面,你痛心吗?
我们该走出哄抬高考崇拜的误区了,每年几百万的考生居然选择同样的教育模式,难道不令人悲哀吗?我并不反对社会、媒体为大学的“一支独秀”摇旗呐喊,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社会教育的多元化。至少,我们要冷静的思考: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考生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告诉天下考生:高考不是成败的分水岭,成功的选项上不只高考这一条。http://news.jschina.com.cn/gb/jschina/news/node4439/userobject1ai126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