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厦门大学中文系苏新春教授应厦大海外教育学院邀请,为该院师生做了《教育教材语言中心的性质、任务与中国语言绿皮书》的报告。报告中,苏教授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必要性、中心性质及分中心特别是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的情况做了详细介绍。
“语言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其中定性的成分比较多。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对中国的语言国情有更多定量的了解,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需要对语言资源实施动态统计分析研究,逐步加强动态管理,进而进行开发利用。”(袁贵仁)
截至2005年10月,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教育教材、海外华人社区等5个监测与研究分中心相继成立,“每个中心都将建设一个动态流通语料库和相应的监测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信息处理手段,对现代汉语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统计,对大众传媒、图书杂志和互联网上出现的外语词、流行语、新词语以及现代汉语中其他新变异、新现象进行监测、分析与研究。”
经过教育部及各单位的努力,5月22日教育部新闻举行发布会上以“语言生活绿皮书”形式发布了《中国语言生产状况报告(2005)》,上卷由”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完成,2001年施行”中国语言文字使用人口调查“,下卷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完成。此次新闻发布会向大众公布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有声媒体等总字数达7亿余的语料的/序号/字/频次/散布文本数/频率/累加频率/使用率/流通度等数据。厦门大学作为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分中心之一——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公布了较有代表性的两套对外汉语教材的/频次/散布文本数/频率/累加频率。
苏教授在报告中说,对语言的监测与研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欢迎各级各界有兴趣的朋友共同参与。为加强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教材语言的性质、特点、类型、分布、教学等的研究,提高基础教育的教材编写水平、教学水平和效果,并进而提高我国受教育者的语言文字使用水平,厦门大学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将于今年11月中旬举办“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教师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参加,到会发表研究成果。
苏教授的报告引起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随后,苏教授就语言资源语料库建设、教材编写及常用字表等方面的现场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受到热烈欢迎。
“期待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在教育教材语言领域开拓、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