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武汉市教育局印发了一个通知:从今年9月开始,在全市10所学校的起始年级开展农民工子女就学“单独编班”试点工作。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做法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人认为值得尝试甚至很赞同;有人则认为这是明显的歧视;也有人认为,对此不应该简单地停留在道德批判上,而亟须理性探索有益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的方式。
这的确是个亟待理性探索的问题。如何保证进城上学的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不独是武汉教育界面临的难题。目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已经超过两亿,在城市读书的农民工子女正在迅速增加。但是,由于城市和农村之间长期存在的多种巨大落差,进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之间,存在着家庭条件、生活习惯、思维模式、知识水平结构、社交范围能力以至话语口音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当进入同一个班读书,其对比往往是鲜明的,冲突往往是激烈的,有些学生对此难以适应,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设计、管理方法等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单独编班”的构想之所以产生,大致就与此种状况有关。
但是,这种做法究竟是否合理呢?“单独编班”到底是形成实际歧视的“隔离墙”,还是避免歧视发生的“防火墙”?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先弄清教育的本来目的。
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学校要给孩子们哪些教育?教育学定义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可见,任何学校都不只是一个知识传播机构,“育人”对每所学校都是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要求。所以有人曾如是总结:“上学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确,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这里有故事、有矛盾、有快乐、有委曲、有玩伴、有知识、有挑战、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一切。在这个小社会里,孩子会锻炼能力,磨炼意志,为自己准确定位,为未来的生存储备各种“能量”。特别是在中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上述机会,比课本教学要重要百倍。
由此,任何学校的任何管理,都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决不是目的——学校应该追求的,是学生之间的充分交流、融合或碰撞,学校应该直面来自不同家庭学生之间的冲突,在解决这些冲突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而决不是回避这些冲突,用“隔离”的方式让其不发生。
从这一角度看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可以知道,“单独编班”固然可以使班级管理变得方便些,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容易些,可以使冲突和歧视暂时不表面发生,这看起来似乎有利无弊——但是,一旦“单独编班”,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之间必需的“磨合”就会推迟,他们的社交圈子就得不到改善,从而对城市生活、城市人的了解和体味就会变得间接、肤浅,城市生活能力也会成长得较为缓慢。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固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乃至会面临诸多的不友好甚或歧视,但这却是不可回避的。话说回来,给他们“单独编班”,来自外界的歧视固然是暂时看不到了,但怎又知他们的内心不会产生更多的自闭?
所以,面对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子女之间的共处一班的可能矛盾,需要做的决不是用“单独编班”将他们分开——那只能被称作短视的、因噎废食的“驼鸟政策”。真正需要做的,是尽快转变学校和教师的观念,努力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艺术,帮助学生们尽快融为一体。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51854/4419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