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强国论坛:教育的公平与市场化

发布时间:[2006-05-04]  阅读次数:

教育的公平与市场化   “教育公平与市场化”是我和我的朋友经常聊的一个教育话题,最近看到新华网记者张宗堂的一篇报道:《要逐步改变把考分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其中说到:“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要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改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教育部部长的这个讲话内容反映教育部已经非常重视由于评价机制而导致素质教育受阻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过去的言论中有许多表述,不过最近一年来我和我的朋友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已经又从更深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是义务教育不能实现公平,非义务教育不能实行市场化,因此形成以分评价的体制。   依据《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宪法》的这一条规定体现了公民在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并且实现全面发展也是有法律依据。依据《宪法》制定的《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都体现这两个精神。特别是《义务教育法》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与少年,由于他们年龄都在6-15岁左右,依照《民法通则》这些儿童少年属于没有完全行为能力,因此接受义务教育对于他们将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义务属于政府和家长,以及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   中国在实施《义务教育法》是走了一个很大的弯路,出现了与法律的规定并不一致的情况。直到今年春天两会期间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做客新华网就教育改革和热点问题答疑,他在回答一个网友“水的长度”的问题时,发言人是这样回答的:“我认为现在人们对教育有着一些这样和那样的不满意,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和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这是一对很大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就像这位网友说的两个方法。一个就是使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原来只能招1000名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扩大规模,通过国家投入、政府投资各种方法,扩大学校的招生规模,使学校的优质资源扩大。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减小或者消灭薄弱学校,通过改造、合并等方法,把薄弱学校变成优质学校。通过以上两个方法,我觉得可以实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   发言人说的优质教育资源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对义务教育讲如果出现一部分教育资源是优质的,另一部分资源就会欠优质。从根本上讲这是有悖《宪法》的教育公平。合理配置义务教育教育资源是政府的责任,自从实施义务学校出现重点学校,重点班,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以致产生星级学校和示范学校都是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这是中国推行素质教育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分评价的体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以至一些教育学者鼓吹:“不如按照分数,把对命运的把握权交给孩子。”可以这么说王旭明的这个发言都没有能从义务教育的属性正确把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政府的责任。   作为家长,无论他的经济地位如何,只要有可能他总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好的学校。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中权和钱的交易,以及一些腐败现象由此产生,并不断推动教育的多收费与教育乱收费。因此我们讨论教育公平首先要从资源配置上解决。义务教育不解决资源配置是永远不能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以分评价的体制与教育多收费和乱收费的问题一定不能得到解决。 对于非义务教育,这是与义务教育性质不一样的教育,这种教育也是要注重公平,但更应当注意的是非义务教育的市场需求的情况,因为走出非义务教育的学生就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如果教育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节,就业难的问题必然凸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这个课题就是非义务教育市场化的问题,非义务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以市场人才需求作为发展非义务教育的依据,并且依据各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实施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或者学历教育,这种做法在根本上并不违背教育公平;后者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产业,是把教育作为谋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是背离教育法定意义与教育方针的,必然也会引起有失教育公平的原则。   非义务教育不能实现市场化,或者市场化程度不高,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出现了盲目性,培养的学生不能融入社会就业,由于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就业的后果是社会出现不安定因素,如此的教育怎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我们不能不反省高等院校的扩招,扩招最大的问题是招生扩大之后与社会需求脱节,是背离了市场化的原则的。别的例子就不说了,据说今年有的省份有十几万考生报考艺术类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增加,艺术专业招生也在增加,这不是市场化原则,恰恰是产业化的原则。四年之后社会究竟需要多少这类人才?是值得考虑的。   职业学校在中国兴起是民国期间,解放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与技工学校并不多。兴办职业高中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当是高校招生人数不多,职业学校很受青睐,入学的分数并不低,原因就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就业基本有保证。但这时候的职业学校就业并不是遵从市场化的原则,而是由行政命令进行分配。随着企业改制与高校的扩招,职业学校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有许多学校处境非常不好。但是笔者看到山东平度市的职业高中班的就非常好,原因就是这里的职业高中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衔接非常到位。   我充分注意到本地今年的一些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招生情况有很大的转变,原因是招生与市场化的衔接表现得非常直接,因此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高等院校的就业状况也不是“一刀切”的,一些名校也出现毕业生过剩。相反,一些地方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需求旺盛,这也是由市场对人才需求决定的。如果非义务教育能实现市场化的运作,社会追求高学历的情况就会有所好转,因为家长在为子女的教育投入就会仔细计算这个成本。盲目追求是高投入,结果难以就业,这种蠢事自然不会去做了。最近有报道说一些高中放弃考大学,这种情况这是这些学生看透自己上大学不如不上大学,这种现象也在提醒高等院校招生必须严格依据市场化原则。如果有了这种转机,基础教育,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以分评价的体制才有可能彻底破除。中国实行素质教育,贯彻《宪法》提出的“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才有可能落实。   周济部长评价:“目前尚未从总体上改变应试教育倾向”,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首先是在义务教育要实现公平,中央调集大量资金发展西部义务教育以及重新修订《义务教育法》都是为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教育机关不能无所作为。   第二就是尽快实现非义务教育的市场化,有些问题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程度,一些学校由于盲目发展,专业设置与市场严重脱节,这类学校又借贷银行大批资金进行建设,如果不及时调整最终由于不能实现市场化而破产,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关注非义务教育的市场化为问题不仅是学校应该关注的问题,家长在不长的时间内也会在观念发生变化,而从追求高学历,转变为注意孩子所选专业和市场衔接的问题。   如果实现这两个目标中国的素质教育指日可待。因为基础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学生的学业负担必然会减轻,非义务教育中职业教育得到加强,高考的压力就自然会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下以分评价的体制才有可能逐渐消亡。实现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有了可能。 此篇《教育的公平与市场化》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斧正。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2474038&type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