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表示,要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改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解决的办法就是“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周济表示,目前尚未从整体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依然很重,几经努力仍未能有效扭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整体上说依然步履艰难、任重道远。一些地方政府习惯用升学率评价当地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水平,实际上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奖惩机制;作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一些校长、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准备不足,对剧烈的经济社会变化以及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
分析得都很到位。据周部长介绍,目前教育部已在550个试验区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如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改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又如,将部分示范性高中名额均衡分配给区域内每个初中,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看来,“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改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
但具体操作却可能会遇到障碍。相对来说,高考分数比较不容易舞弊,所以以高考分数做标准评价学生、录取学生,至少保持了程序上的公平、形式上的公平。而“学生综合素质”却难有硬性的指标,即使彻底摒除人为的不公正,其前提是全体“考官”都很公正也很无私,但面对同一学生不同的“考官”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何况,目前社会信用体系远没有建立起来,社会风气远远不能令人放心,由“学生综合素质”做评价标准很难保证不出问题。弄不好,其麻烦甚至会超过“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还有,从何部长的介绍中我们只看到了对学校工作的评价要有所改变,把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改为用“学生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标准。却没有提到高考录取标准是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这很重要,也很关键。因为,即使学校的校长、老师、学校的主管部门全都改变了观念也改变了评价标准,但在高考录取标准未做相应改变以前,学生自己、学生家长,也仍然摆脱了不高考那根“指挥棒”的左右。到时候,甚至可能出现学校要为学生“减负”,学生自己和学生家长却不愿意“减负”的可能。那就会很尴尬。那怎么办呢?我们怎么推行素质教育呢?
我看到过介绍《美国人怎样考大学》的文章,文章告诉我们,美国不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招收学生时主要考察学生在高中时的综合成绩,申请上大学的学生必须提供高中时代的学习成绩单,有的甚至要求提供初中乃至小学的成绩单。如果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贯优秀,这样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而且可以享受优厚的奖学金。美国中学生也不是完全不参加考试,类似中国高考的测试也有,比如说“学校评估考试”(简称SAT)和“美国大学测评考试”(简称ACT),美国多数大学也要求学生提供这样的考试成绩。但这些考试成绩只作参考,而不是录取的唯一标准。这些考试方式也很灵活,SAT每年要进行7次,ACT每年进行5次。还有,大学录取学生,申请者还要提供参加社会活动比如做义工的证明材料,这大概有些类似我们的“综合素质”的考核标准吧。
我想,我们还是要抓住高考这根“牛鼻绳”做文章。在目前还不能取消高考的情况下,对高考办法、录取标准尽量做些改进和革新。比如,改变“一考定终身”,每年高考不是一次,而是两次、三次、甚至若干次,考生和学校以及家长就不会如此紧张。录取时,考成绩只是参考指标之一,不但要看高考成绩,还要看一贯成绩,包括小学、初中的成绩,还要看考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是否关心集体,是否乐于助人,是否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无特长,等等。高这些要看的是“一贯”的表现,而不仅仅是高三时的表现,即使想作弊,也难以在12年的记录中全部作弊。这些,做为“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辅助手段,情况可能会要好一些吧。
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368227&typeid=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