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客: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浅见

发布时间:[2006-05-08]  阅读次数:

中小学语文教育必须改革 我们当前的语文教育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到了非进行根本性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从幼儿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更新观念,探索改革之路。 现在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都在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及早开发孩子的智力,当然是好事。但有的仅有热情而不讲科学,只知道一味地让孩子提前识字、写字,认为孩子识字多、写字多就是早慧。三岁以后进了幼儿园,不少幼儿园又存在着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不良倾向,违背了幼儿发育、成长的基本规律。事实早已证明,超前识字、写字的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大多并没有表现出智力上、学习上的什么优势,到了中学还是“泯然众人”。有的反而因为父母教的方法、姿势、发音不正确,形成了一些很难纠正的毛病。所以,我认为,幼儿阶段的教育应该让幼儿主要通过大量的游戏学会动口、动手、动脑,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字也应该以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兴趣爱好为目的,不应片面追求识字和写字的数量。 目前普遍地存在着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负担过重,一是因为教材难度偏大,二是由于课外作业太多。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使学生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现在不少学校师资水平太低,教师不懂教育教学规律,只知道大量布置作业,生字词动辄要求抄写几十上百遍。经常见到几岁的娃娃作业写到深夜。不少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对策”,比如写“人”字,他并不一个一个去写,而是在作业本上先“刷刷刷”划上100个撇,再“刷刷刷”划100道捺,100个“人”字就完成了。“效率”固然大大提高,但肯定练不出规范的字。我们不应责备这样的孩子偷工减料,因为给他们的作业量本身就是毫无道理的。按照记忆规律,首次记忆新东西以重复8遍为宜。所以要求学生写生字,不应超过10遍,但却应该要求他一遍比一遍写得好。加重学生负担的恶果不仅是直接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还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对学习的逆反心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该如何评价?毕业时能认识几千常用字,会查字典、词典,会用比较准确的语言与人交流、表情达意,能背诵一两百首名家诗词,能阅读一般的通俗读物,书写规范,会写日记、书信,对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就很好了。而这些决不需要加班加点,只要教学得法,完全可以比较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最便于自学,而自学需要掌握方法。真正掌握自学方法,必须经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实践。特级教师魏书生在这方面进行了最为成功的探索。他身兼学校和社会多种领导职务,同时担任两个班语文课和班主任,教学质量却十分理想。其奥秘就是充分利用语文最便于自学的特点,教给了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调动了学生自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一定自学能力之后,要给他们课外大量阅读创造条件。要指导学生每年读几部经典名著,并教他们学会利用图书室、阅览室(在有条件的地方乃至因特网)查阅文献资料。要使学生能够对所阅读的各类作品有自己的看法,能利用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写出语言通顺、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的读书笔记等一般性文章。 高中阶段语文的语文教学,更应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为主。这一阶段,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要经常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会学生欣赏评价各种比较通俗浅易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各种思潮和最新动向,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让他们充分讨论、思考,教会学生用书面或口头各种形式有理有据地发表意见。初步的做法可以象山东高密一中等学校一样,建立“语文实验室”,把现行语文课的一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报纸杂志,首先扩大其阅读面,训练其阅读能力,开阔其视野,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一个比较广阔的天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语文学习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相等这一独特优势,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扩展到其生活的各个时间和空间,广泛地吸取生活的滋养。这比课内“满堂灌”、课后大量布置一些乏味的习题,与其他课程争时间、挤学生要有益得多。学生的学习当然不可能齐步走,爱好有不同、程度有高低是正常现象,但在教给方法、保证自学时间的条件下,其能力和水平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提高。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无差生”作为自我要求的目标之一,是符合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也是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 语文的教与学都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教师的教,因为个人文化修养、性格气质、爱好特长种种不同,呈现出各种风格和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也会因学习基础、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不同而出现很大差异。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近10多年的教学管理,以应付标准化考试为导向,比任何时候都更要求整齐划一,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手脚,限制了教师特长的发挥,压抑了特色教师的出现,也是语文课缺乏吸引力、学生语文普遍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管理评价初衷是希望每个教师在每一个细节方面都全面达标,尽善尽美,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教有特点正是成为优秀教师并教出优秀学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因为一位教师如果有一两个突出的特长,无论是善读、善写还是其他优势,都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影响,大大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这种宽松的教学要求,也才有利于特色教师和优秀教师的涌现。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接受多位语文教师的教育和影响,如果其中有几位是教有特色的,就完全可能青出于蓝。 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140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