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对教育到底重视不重视,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上。很难想象一个只拿出很少的钱来办教育的国家能真正地重视教育,发展好教育。当然,我们这儿说的“多”或“少”是跟整个财政收入相比的。
我们可以算一笔帐:
按财政部的说法,“经过积极的努力,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6年的1654.2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4465.9亿元。”
与此形成显明对比的是,据有关专家估计,每年公务员的职务消费保守估计也要超过7000亿元。
也就是说,政府每年拿出来办教育的钱还没有为了养活公务人员花的钱多。也许我们国家需要花钱的地方确实太多了,但教育经费岂能因为别的项目支出而随意缩减?
义务教育本来应该是全免费的,“义务”应该是国家的义务,而不是家庭的义务。但据了解,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只有中国例外。中国的义务教育也免费,但免的是“学费”,另外还要交的书本费、杂费、补课费、考试费……不一而足,应有尽有。
更另人叹为观止的,是动辄上万甚至上十万的择校费。说是“人民教育人民办”,但人民办的教育有好有差,要想上好点的就要多掏银子。在优秀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几乎每一个择校名额都被家长挤破脑袋去争取。多收的择校费不可计数。
不管是多如牛毛的额外收费,还是重如泰山的择校费,无不都是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默许下进行,甚至有红头文件参与到收费后的分配制度上来。这些无不表明了:本该反哺教育的财政收入,反而相当程度上需要从教育上填补亏空,甚至在教育上创收创利。
幸喜的是,我国教育部门已经深刻认识到教育投入不足带来的灾难,并且下决心要改变这一现状。最近,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两免一补”等,旨在有计划地实行免费教育,真正做到“义务教育”,使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怪现象得到根除。
与义务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收费更是处于几乎空白的监管之下。高校学生从报考到录取到毕业,都受到高校的约束,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一旦形成行业联盟,搞垄断定价,学生们几乎无法申诉,只能被动的接受。自从扩招以来,高校学费的涨幅可谓与日俱增,如果不是普通百姓的承受能力几近崩溃、各种因大学费用衍生的悲剧层出不穷,真不知道大学学费的数额还要涨到几时。
尽管教育部门一直在强调,要“稳定”大学学费,并且首次提出要核算大学成本,但极有可能核算出来的大学成本一定与普通百姓能接受的价格相去甚远。毕竟,我国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水平都不高,让他们来负担高校运转的高成本确实很难。
如果有关部门不能真正意识到教育的长远作用,切实地为教育付出,如果仍然把教育当成是创收机器,是“摇钱树”,那中国教育的首要问题将仍然会是收费问题,仍然会是大部分人上不起学的问题。
http://edu.tom.com/html/2006/04/zh8888130571726042006348617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