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谈德育工作的语言艺术

发布时间:[2006-04-19]  阅读次数:


德育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如何运用艺术语言去让人感动,教人觉醒,催人奋进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一、用人格塑造人格,感动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句话不能用几十种方式说出来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要“让学生都抬头走路”。教师要用语言打动学生,使其在道德、性格、意志、胆识、文化、心理等方面成为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为此,教师首先要在这些方面做好学生的表率。     我是一个自学成材者。为求学数十年受尽常人难于承受的苦难的折磨。但我没有消沉、没有放弃,甚至在恐怖的牢狱中,在漫长的苦力生涯中仍坚持自学。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带来希望时,无情的岁月把我推到退休的年龄。我没有把教育工作看作是饭碗,而是把它看作是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退休不是事业的终止,而仅仅是工作场地的转移。所以,我退休后做了大量的、甚至连年轻人都难于做到的工作。     当我这个历经挫折、遭遇迫害数十载而不气馁,失去高校求学机会而不服输、坚持自学成材的人活生生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学生们被感动了,被折服了。他们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树立起自己的人生坐标。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发出无穷的人格魅力。这就是我高尚人格。     人格也是一种语言。当这种人格魅力被人接受时,就算他一言不发,也会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力量。    二、用事实去讲话说服学生。     不少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时,只会和学生讲些大道理。我从自己亲身经历讲起,我把我几十年前做学生时背过的书——从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本去背,背完诗、词背古文,背完中文背英语。当我把《木兰辞》、《琵琶行》、《归去来辞》、《晏子使楚》、《揠苗助长》……只字不漏地背出来时,全场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发出暴风雨般的掌声。当我说到学中国地理时,我把中国的每个省的地理位置一个个说出来时,突然有个学生问:“钟老师,伊拉克在哪里?”我豪不犹豫地说:“伊拉克在中东,那里有两条河叫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河流经的地区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又叫双河平原。我在1955年就学过这地理了……这时再顽皮的学生也不得不服了。会场上又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你们努力吧!我能做到的事,你们也能做到。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把这句话改一个字送给你们:同学们,努力吧!天生你材必有用!”这时会场上又响起掌声。     成功是奋斗出来的。学生终于接受了我这句话。做德育工作时,切忌空洞说教。这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三、精诚所至,金石内开。     我在德育中所做的,既有挫折教育,也有赏识教育;既有批评也有鼓励,人说“响鼓不用重锤”。我说:“响鼓也要重锤”。一个大响鼓如果用一根牙签去敲打,能响吗?我说的重锤,就是合适的语言,用它去说说服学生。有人说现在的学生难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偏要“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我就“不信春风唤不回”。     黄宇曲学习成绩一般,读高二时由于家境贫寒,加上父亲因病住院,觉得读下去也未必能考上大学,决定不读书了。就在这时我到该校去作了一场《风雨人生》的报告,他从此下决心读下去,结果以608分的成绩考进广州大学英语系本科。     王明是个“坏学生”,这一点他自己都承认。抽烟、喝酒、违反纪律、无心读书,可他听了我的《风雨人生》演讲以后,写信给我说:“我深深被你感动了。我好崇拜你啊!我要学习你顽强拼搏的精神。我是一只折断翅膀的小鸟,现在还有救吗?……”我回信给他说:你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退步了,你的退步是英雄跌倒,就像太阳的沉落,不是死亡,是新的孕育。你这个翅膀受了点小伤的小鸟,只要认真疗伤,一定可以重新在蓝天飞翔……一个鼓励,一个期待,这个学生又完全变好了,现在成了一个出色的武警战士。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在山顶汇合。”德育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校内老师做,校外人士做,家里家长做。这也是“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在山顶汇合。”所以我说,德育工作要科学化,还要艺术化。“夕阳无限好,未觉是黄昏”这是我老迈年高不服老的心态的写照,也正是这种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奋斗的精神,才使我在广大青少年面前成了令人敬仰的长者。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6/0419/83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