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西北农村吸引来一批重量级的民族语言考察专家!3月27日——4月1日,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桑颂·布鲁斯帕女士和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教授周国炎先生一行在广西《三月三》杂志社副总编覃祥周和广西民族古籍办公室副主任黄桂秋先生的陪同下,深入到我区桂西北乡村进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考察活动,取得了有关壮族、瑶族、仫佬族、侗族等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第一手材料。
自1994年以来,泰国玛希隆大学乡村开发语言文化研究所就与我国的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开始就居住在中国的侗台语民族的语言文化进行合作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一系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布依—汉—泰—英词典》、《侗—汉—泰—英词典》、《水—汉—泰—英词典》和《黎—汉—泰—英词典》。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中央民族大学壮侗学研究所覃晓航教授等人和泰国玛希隆大学桑颂·布鲁斯帕教授合编的《(北部)壮—汉—泰—英词典》。
为了完成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增进对侗台语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泰国和北京的专家便深入我区桂西北的一些村寨去进行考察,以核实所掌握的有关壮族、瑶族、仫佬族、侗族等语言文化方面的材料。考察组配备精良的音像设备,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仔细地拍摄录像和照片,并对有关的民族语言资料进行现场录音。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考察组的专家深入到甲篆乡的巴盘屯、弄劳屯等地,观赏平地壮族的干栏建筑,采访百岁老人,观看长寿老人纺纱织布,同时与当地壮族群众学讲壮话。在巴马县城,他们观看民间艺人根雕、壮族文人书画、民族民间乐队演奏、民族语歌曲演唱和品尝长寿食品等。在东兰县,考察组深入三石镇弄美村的戈同屯考察。该屯地处山脉腹地,群山峥嵘,沟壑纵横,道路崎岖,环境恶劣。专家们特地要选择到这样的地方去考察,以便了解高寒山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语言文化及其习俗情况等等。他们考察了当地的干栏建筑、生活生产用具、壮族铜鼓舞、壮语山歌、壮族麽教文化、壮族饮食文化等等。戈同屯的群众敲响家藏的铜鼓,震撼山林的铜鼓声,粗犷豪放的铜鼓舞,以及悠扬甜美的壮语山歌,深深地吸引了深入村里的专家。专家们对这群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壮人的生活习俗惊叹不已。来自泰国的桑颂教授激动地说:“真想不到,在这边远的高山弄场里还有这么一群乐观向上的必侬(兄弟姐妹),他们确实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伟大民族。”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他们深入到东门镇的大井村和四把镇的大悟村等仫佬族村寨进行考察,他们对仫佬族独特的房屋建筑和地炉的使用很感兴趣。
为了研究对比壮族的人文历史和中国南方稻作民族的葬俗,专家们还到金城江区九圩镇那余河口的三端坡上考察了明朝古墓葬——覃炮公墓。该古墓分为墓盖和地下宫殿两层,方石结构,造型独特,墓碑上的文字和图案依然清晰,与众不同,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经过考察,专家认为这个古墓葬有着很高的人文价值。
自治区民语委副主任覃耀武、陆振宇等也认真地向泰国专家一行介绍广西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情况。专家们还对广西《三月三》杂志特别感兴趣,对《三月三》壮、汉文版的编辑、出版、发行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记录。桑颂教授说:“《三月三》(壮文版)的‘东盟之角’栏目为东盟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今后,我也要给《三月三》的‘东盟之角’写稿”。
尽管行程匆匆,但广西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令专家们惊喜不已,他们称:广西许多极具个性的民族语言是一个个信息丰富的“活化石”。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07/content_66799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