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欧盟首脑会议期间举行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法国总统希拉克打断法国籍的欧洲工业与雇主联合会主席赛耶尔的话,质问他为何用英语演讲。在得到赛耶尔“英语是商务语言”的答复之后,希拉克愤而率法国财长和外长离席,以示抗议。希拉克的助手解释说,他们此举是在“捍卫法语”。素以注重外交礼仪著称的法国,在外交场合如此旗帜鲜明地“捍卫法语”,其折射出的“语言民族主义”现象,引出了不少议论。
“语言民族主义”是对“语言帝国主义”的一种反动。罗伯特·菲利普森在其名著《语言帝国主义》中警告说:“大英帝国已经让位于英语帝国主义。”德国语言协会主席克莱默尔的“一声叹息”更是赢得了很多国家的共鸣:“英语似乎成了一种领导语言,一种上层语言,而德语只属于爷爷奶奶那辈人了。”非英语国家似乎都在担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英语大有成为普世语言的势头。
正是出于这种忧虑,很多自认为处于“语言弱势地位”的民族已经开始把抵制强势语言提升到了“捍卫民族语言存亡”的高度。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语言民族主义”者多少有些偏激,包括希拉克总统的这次行动。
有学者指出,历史已经证明,普世统一的人类语言是不可能出现的。如果英语“一统天下”的威胁并不是真的,弱势语言又怎能说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呢?事实上,法语因为语调优美、逻辑严密,也一直在世界语言之林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似乎远未到必须“捍卫”的地步。
在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包括语言在内的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一种大势。如果把对本国语言独立性的强调,提升到反对使用外来语言的高度,其实并不利于本民族文化和语言在开放与交融中发展。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30日 第七版)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251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