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孙晓先
去年阳春3月,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年度会议上,当我接过“从事语言文字工作30周年纪念”铜牌时,百感交集。这块专门为我颁发的纪念版记录下了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点点滴滴的历史。
30年里,我亲历了从文字改革三项任务向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的语言文字工作发展过程,参与了以学术手段、行政手段到法律手段为特征的不同阶段管理过程,见证了语言文字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前进脚步而迅速发展的历史过程。
30年来,伴随着语言文字工作深刻而又深远的变革,上海的社会语文生活呈现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体的,多种语言并存、和谐发展的态势。
我们让世人高兴地听到,上海的普通话已初步普及。市民在语言态度方面逐步抛弃了“方言优越感”、“方言亲切感”等陈旧观念,对普通话是国际大都市通用语言的认同度不断提高,在公共交际场合使用普通话已逐步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和绝大多数上海人的自觉要求。在语言能力方面,根据语文国情调查数据推总,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约占人口总数的70.47%,重点行业人员已具有较高的普通话使用能力。特别是上海普通话水平测试开展10多年来,全市接受培训测试的已超过30万人次,其中公务员的达标率为82.2%,教师的达标率达到92.38%。在语言行为方面,普通话已成为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行业的工作用语、教育教学用语、宣传用语和服务用语,广大市民在接受媒体采访、同外地人交谈等场合中基本能自觉使用普通话。
我们让世人高兴地看到,上海的汉字社会应用已基本规范。国家通用文字在上海社会生活中已确立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市民中能够认读且主要写简化字的占92.80%,主要写繁体字的只占1.16%。社会主要领域使用规范汉字的意识基本树立,机关公文、教育教学、影视屏幕、网站网页、报纸杂志和出版物的汉字应用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规范水平,公共场所的用字面貌也有了较大改观,与汉字应用关系密切的从业人员的规范能力明显提高。
积30年之体会,我感到语言文字工作思路必须建立在对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深刻的领会和对本地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形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唯此,才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使语言文字工作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顺利展开。
今天,上海实现以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主线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前景,对语言文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上海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丰富了内涵;上海建设法制社会的环境,为语言文字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我期待着能为语言文字工作的明天再工作30年。
(作者是上海市语委办原主任)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30日 第十三版)
http://news.sohu.com/20060331/n2425633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