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教材使用之“乱象”

发布时间:[2006-03-29]  阅读次数:

新课程改革后,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目前,全国有68家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编写出版工作,共有175套各学科的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在全国发行使用。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肯定是历史的进步,但是,有些学校教材更换频繁,10多种版本的教材同时使用;为了应付考试,教师不得不同时对着几套教材备课;教材选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教材频繁更换 多个版本同时使用      马老师是北京某小学二年级的思想品德老师。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本课本——出自不同出版社的三个版本。马老师告诉记者,虽然学校正式使用的是最新的一套教材,但在备课时他必须以另两本课本为参考,“因为它们各有所长”。 记者对这三本教材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从形式上看,与出版时间最早的一套相比,后两套课本比较“新颖”,图画较多,文字非常少。从内容上看,最新的一套更接近生活,比如一年级的课本中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内容。   在马老师的学校,不只是思想品德一门课使用这么多教材,语数等学科也都是三套教材同时并用。马老师认为,正在使用的这三套教材中,第二套最好,但是只用了三年,突然就更换了,让他感到很不解:“为什么不用了?我们不知道原因,也没有说话的权利。”    该校唐校长参与了学区换教材的决策过程。几年前,区里决定选几所学校试用一套新教材,他们学校通过争取成为实验校,但是,这套教材刚刚使用了三年,上面就决定停止使用。“并没有说明什么原因,对这套教材的实验结果也没有作详细的说明。”唐校长是支持换教材的:“我们觉得现在这套教材的出版社比较权威,毕竟有几十年出教材的经验,而且他们的专家组力量也比较强大,所以大家就觉得这套比较好。”唐校长说,现在决定使用什么教材,还是看出版社,教材专家组的分量很重要。   记者再对江苏、山东、湖北等地一些学校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很多老师都反映近几年来教材更换非常频繁。 湖北小学,目前正在使用的教材至少有九个以上的版本,而且一般三五年就得换一个版本;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更换得比较少,而音乐、美术、信息等所谓的副科更换较频繁,有时甚至一学年上下两学期使用的课本都不是同一版本的。   在山东某中学,部分“副科”使用的课本达10个版本,甚至有的教材和教辅都不是一个版本的。 一名学生一年的教材费需近千元 沈老师在江苏省某高中任教,该校去年下半年开始新课程改革,但有一个变化让他想不通,那就是学生需要购买的教材越来越多。“高一开了14门课,上学期发的教材一共有45本,学生还必须自主购买教辅资料22本;下学期教材26本,学生自主购买资料15本左右,这还没算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环境保护等科目。” 据沈老师估算,按照平均每本书8元计算,这100本左右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就需要800多元,再加上其他教辅资料和练习本,每个学生仅在教材教辅这一项上一年就要花1000多元,对某些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教材为什么这么多?沈老师说,“以地理为例,以前一年必修课本仅上下两册,现在是三册,加上配套的地图册、填充图册和一套练习,教学内容不一定增加,但是书增多了,费用就高了。”   这要求学生购买的教材,有些是根本不用的。烟台的一位老师说,他们学校的选修课教材由地区教研室确定,但是因为那部分知识太难,老师们都不会讲,导致学生买了教材又没用,怨声载道,老师也非常苦恼。山东济宁的冯老师告诉记者,该校开发了一些地方课程,于是就有了相应的教材,只不过发了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也不考试。这些教材往往是刚发下去就被有的学生扔了,有些科目的配套教辅也遭遇类似的命运。 教材过多、更换过于频繁影响教学 教材的频繁更换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北京的马老师说:“两三年更换一次教材,而且不同教材之间的差别比较大,有的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教师适应起来比较难。培训的时候,那些讲课的专家总是强调,教材是死的,教师是活的,要求老师把教材用活。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其他教材拿来当作参考。”于是,备课的时候就出现了三套教材并用的局面。 据沈老师反映,为了更好地应付高考,该校教师都买了所教科目的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因为,“据了解,高考试卷就是根据数个版本的共同点出试题。据说广东部分学校竟然挤出时间教两套教材”。沈老师说:“教材多往往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手足无措。现在我每天备课时间是以前的两倍,可走进课堂的时候仍然觉得有些心虚。” 湖北的袁老师认为,部分教材更换过快,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熟悉教材,刚熟悉的教材又换成新的,令教师不胜其烦;二是由于更换太快,相关的教学资料、辅助材料、学具教具、教学课件等配套不能及时到位,对教学有较大影响。 教材质量不尽人意 从记者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新教材印刷质量大都比以前好,花花绿绿的,很美观,特别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引导学生探究的内容,让教师在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这些都是新教材比较受欢迎的地方。 但是,面对新教材,教师的意见也很多,主要反映为内容上缺乏条理,系统性差。 袁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对分数的学习,一共用了几个学期,每个学期只学一点点,到下一个学期再学分数的时候,前面的内容学生早已忘记了,教师又得从头再教一遍。”袁老师认为,教材这样编排,导致数学严密的逻辑和自成体系性没能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学完小学数学之后,头脑中却可能没有建立科学的数学体系。 沈老师也认为,他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普遍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条理,甚至出现前面学的内容要用到后面的知识,或与相关学科配套的知识要到下学期才出现”。 与课本配套的教辅材料更是让教师不满意。“目前市场上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辅资料很杂乱,有的是拿老教材换上几个新课程改革的名字,糊弄学生”。沈老师反映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很多所谓的专家借新课改大发教辅资料之财,参考资料粗制滥造”,这一点让老师们最不能接受。 谁有教材的选择权 2005年2月2日,教育部曾经下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用工作的通知》,对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选用教材程序和人员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负责教材选用工作。教材选用委员会应由骨干教师、校长、学生家长代表及教育行政、教研人员组成。教材选用委员会的成员要具有高级教师职务,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能秉公办事,且与教材编写、发行无任何关联。教材选用委员会要通过民主程序产生,进行公示,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教材选用委员会选用的结果应予以公示,并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记者就此事采访北京某城区教委副主任时,他也表示该区是按照这样的程序来选定教材的。但是在记者采访的分别位于不同省份的几所学校中,没有一个老师清楚教材选定的程序,他们也没有听说过哪位一线老师参与此事。 对于选教材是否要征求一线老师的意见,唐校长认为,普通教师不具有对教材优劣的辨别能力。“我觉得更换教材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老师们不应该对此有过多的意见,而应该考虑怎样提高自己,尽快适应和用好新的教材。”   据袁老师说,上级选定教材时好像从来没有征求过普通教师的意见,“连学校主管教学部门的意见也没有征求”。   袁老师在学校分管教学,对教材的征订程序比较熟悉。“每年的3月份和10月份左右,新华书店会把教学用书征订单发给各学校,各学校按照上面的要求填写所需要的书就行了。征订单一般包含学校所有的课程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而且每种教材都有两个以上的版本供选择,其中语文、数学版本更多,有时达四个。如小学一年级语数课本有人教版、湖教版、北师大版等;每种版本又分彩色版和黑白版,这是因为彩色版贵一些,城市学生用得比较多,黑白版价格便宜,一般农村学校用,但两个版本的内容是相同的。”   袁老师所指的选择,也仅限于在征订单上选。“至于说什么样的版本能上这个征订单,我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征订单上没列入的教材,学校是无法订货的。”   不过,袁老师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一些内情。“一位我熟悉的音乐教师说,在某部门的主持下,某出版社组织一些音乐教师开了一个会,当然得吃一餐。然后,所有的音乐教材全部改成这家出版社的版本了。即使你订其他版的,新华书店也会以缺货为理由,要求你用这家出版社的教材。”   而冯老师所在学校选用北师大版某科教材的原因更加离奇:“因为主编是我们老乡。”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news/2006/0329/67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