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发副校长在出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05-06-20]  阅读次数:

在出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 授牌仪式上的讲话 厦门大学副校长 李建发 2005年6月20日 教育部语信司领导、各兄弟院校领导、各位专家: 今天,教育部在这里隆重举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三个分中心及两个文字中心的授牌仪式,这标志着国家语言资源建设工程的正式启动。对此,我谨代表厦门大学,对教育部适时推动国家语言资源建设的这一重大战略举措表示由衷的敬佩,同时对在座的各兄弟院校领导表示祝贺。下面就我校建设和申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的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 提高对建设“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意义的认识 语言作为一种国家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教育教材中的语言状况是整个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整个民族的母语教学、第二语言教学乃至所有的知识教育体系,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标志着可以对教育教材的语言现象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分析和研究,可以最迅速、最广泛地了解语言现象的动态变化,为国家的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等提供参考依据,从而更积极有效地促进和引导社会语言生活的健康发展。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校党政领导全力支持苏新春教授领导的厦门大学语言技术中心申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并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厦门大学语言学作为“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建设的主要优势和条件 厦门大学语言学研究有悠久的传统,1921年成立以来,沈兼士、余謇、杨树达、黎锦熙、周辨明、罗常培、林语堂等著名语言学家都曾执教于此,形成了理论创新、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后经黄典诚、洪笃仁及何耿镛、李如龙、郑文贞、黄景湖、许长安、周长揖、林宝卿等专家的辛勤耕作,厦大语言学在方言学、方言学史、语法学、修辞学、文字学、文字改革史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尤以闽方言研究享誉国内外。早在1986年就成为我国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第二批博士生培养单位。 目前有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硕士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研究机构有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方言研究室、厦门大学语言技术处理中心。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下有六个研究方向:方言学、音韵学、词汇学、古代汉语、文学语言、文化语言学。在读博、硕士生60多名。 从20世纪末起,厦门大学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中文系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及海外教育学院建立起密切的学科联系,学科互相渗透,合作攻关,大力发展应用语言学研究,形成了应用词汇学、对外汉语教学、计算语言学、比较语言学四个研究方向。五年来承担重要课题有国家社科基金(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863计划(1项)、教育部(3项)、国家汉办(5项)、福建省(7项)等重要课题20多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于2002年底拨专款200万元建立了语言技术中心,同时还建立了“语言技术处理实验室”、“应用词汇学实验室”、“对外汉语教学实验室”三个实验室。 这些都为建设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为办好“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创造条件 为确保“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建设达到预期目标,我校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切实为研究中心的建设提供以下方面的保障。 1.在人事管理方面:赋予研究中心人事自主权,尊重和支持中心主任择优选聘研究人员的权力。 2.在财务支持和管理方面:学校保证按教育部的要求提供配套经费,并对教育部的拨款和学校的配套费用不收管理费。 3.在科研管理方面:切实督促并确保研究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落实,并将其规划纳入学校的总体科研发展规划中;在课题立项、研究经费、成果奖励等方面优先考虑研究中心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中心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在后勤保障方面:学校努力为研究中心提供我校最好的研究和办公条件,并对研究中心的设备采购和供应予以优先安排,保证研究中心的科研设备及时到位。 语信司领导,“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建在我校,既是对我校语言学科研究力量的充分肯定,也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能否完成教育教材语言动态监测与研究的任务,能否打造出一个面向国内外高度开放的、得到学术界和教育部领导认同的、高水平的研究中心,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是,我们坚信,在语信司的领导下,在各兄弟院校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一定会把这个任务完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