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期|近20年泛华语地区汉语纵横演变初探——从LIVAC大数据共时语料库谈起

发布时间:[2018-05-20]  阅读次数:

时间:2018年5月18日(周五)19:00-20:30

地点:厦门大学南光一号楼320会议室

主持人:赵明 助理教授

主讲人:邹嘉彦 教授(香港城市大学)

内容提要: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特点。两岸多地(包括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过去数十年来社会的发展各具特色,联系也日趋密切。而词汇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其变化,如新词的出现或词汇的地区转移也可以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变迁。

LIVAC作为追踪语料库,自1995年起开发,至今已从一个共时语料库发展成庞大的6亿字的历时语料库,它将泛华语地区词汇语义转变等语言现象与社会因素结合,进行横向及纵向分析,以达至对现代汉语近20年来基本演变特征更全面的理解。本报告将以LIVAC大数据为依据,以量化分析的方式探讨过去近二十多年陆港台各地词汇演变、新词发展中各自吸收他地词汇的情况,并尝试以社会语言学与文化认知角度分析均衡、异同的情况和因由。如此分析,就是从语言内部动态透视社会发展的趋势,因而可发掘研究新视角

主讲专家简介:

邹嘉彦,哈佛大学硕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城市大学终身荣休讲座教授、语言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始创人,曾在MIT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从事研究。1995年起创建LIVAC语料库(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VAC_Synchronous_Corpus),致力于结合量化分析与人文科学,透过大数据库推展汉语与有关文化的多方面研究。近期著作如2015《汉语语料库及语料库语言学》,2016年《现代汉语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纪念论文集》,2017年《中国南方语言四音节惯用语论文集》。为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1986年香港语言学会创会会长、2004年亚洲自然语言处理联会创会会长等。1998年参与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科学一等奖。于2001年当选比利时皇家海外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