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期丨语言为何演变?——“保卫”语言是否有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08]  阅读次数:

时间:2017年10月9日(周一)19:00

地点:南光一201室

主讲人:罗巍(2015级意大利籍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生)

摘要

“胭脂霜”在当代英语说blusher,而1750年至20世纪的九十年代,“胭脂霜”不说blusher,而是用法语外来词说rouge。大约在1600年的英国,女士既不用blusher也不用rouge来表达“胭脂霜”之意,而说paint(今有涂料之意)[Trask, 2010]。

然而,英语不是唯一经历过演变的语言,汉语也是如此。伟大的东汉哲学家王充(27-97)说:“经传之文,贤圣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当言事时,非务难知,使指闭隐也。后人不晓,世相离远,此名曰语异,不名曰材鸿。”[《论衡·自纪》]。

世界语言在不断演变,专家们经常担忧某种语言的演变可能会使某种语言失去其本性。故人们开始觉得,人类的使命和目标是“保卫”语言,这样才能保证某种语言“独立”而“健康”地发展。


本次语言学沙龙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 语言为何演变?

2 语言是如何演变的?

3 “保卫”语言是否有意义?

4 汉语是如何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