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语言角度下分析汉语中的存现结构
Chinese “presentational” sentences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
主讲人简介: Ludovica Lena 陆朵(意大利),法国国家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东方学院语言学及语言教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6年11月25日(周五)19:00
地点:南光一201会议室
沙龙简介:
理论框架
信息结构分析:介绍一些概念
三种焦点结构
“非话题化” 现象
所指对象的意识状态
跨语言对照角度
如何采用这种角度?
研究谈到的语言:汉语、意大利语、法语
研究对象及目的
我们是否对着一种统一跨语言现象?
这些跨语言趋势会影响第二语言的获得过程吗?
[谓语 – 主语] 语序结构
语义虚化的 “有” 结构
这两个结构的定义及特征
研究对象:有着语用理据的句法结构
研究问题
研究具体方法
语言试验介绍
语言试验的一些结果
语料库调查的重要性
语料库调查的一些结果
形式特征对比(动词限制、无定限制等)
功能特征对比(语用的多类性)
对这些句法结构进行翔实调查并从事跨语言对比分析
语料库调查
第一手搜集的语料
一些困难…
“有人”的独立性
语言语域分开的需要
关于语料库考察的具体困难
等等
理论框架
语言信息结构的研究肇始于布拉格学派 (Prague School), 发展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对 “已知信息 + 新信息”的研究, 成熟于 Knud Lambrecht (1994) 对信息结构理论的全面阐释 。在不同的语境下, 说话人不断地估计对方的心理状态并靠着于该估计他就会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传播信息。语言形式而言,韵律、词汇、形态和句法, 都会对信息结构的实现产生影响 。
焦点结构的三种主要类型:
谓语焦点(predicate focus)
窄焦点 (narrow focus)
句子焦点(sentence focus)
统计意义上, “谓语焦点”是三种焦点中最常见的。它包括一个无标记的“话题—评述” (topic – comment) 结构的断言。
比如:
[语境] 张三在哪里?
张三 (他/? )在家
预设中有一个话题; 焦点的域就是谓语部分, 这其中有一个无标记的焦点位置, 通常是在宾语位置。Lambrecht 提出的焦点结构的第二种类型是 “窄焦点” (或 “对比焦点”)。在窄焦点结构中, 仅有一个 NP 作为焦点。这类“窄焦点”中,谓语表达的是旧消息、焦点在于NP的所指。
比如:
[语境]谁说的?
是张三说的
张三
Lambrecht提出的第三种类型的焦点结构是句子焦点,这种焦点结构很少甚至不需要预设。断言的焦点是整个句子。这也是 Kuno (1972) 所谓的“中性描述 (neutral description)” 或“无主题的 (themeless)”那种类型的句子。这种类型的句子语义上是非二元的 (non-binary),因为这种句子没有“话题——评述”结构 。
语言 | 例1(语境: 发生了什么事? ) | 例2(语境: 警察在哪里?) |
中文 | 来了一个警察 | 警察来了 |
意大利语 | è arrivato un poliziotto 来了 一个警察 | il poliziotto è arrivato 警察 来了 |
英语 | a policeman arrived | The policeman arrived |
法语 | Il y a un policier qui est arrivé 有 一个警察 来了 | Le policier est arrivé 警察 来了 |
例1的句子是“句子焦点”句 (sentence-focus sentence), 即没有话题,因为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存现的 (presentational), 即表示一个事件的状态或引出一个新的所指。因此,它们的信息结构不是一般的话题-陈述结构。这类句子的基本理据是为了指句里的NP并不是语篇的命题。说话人能选择一些语言方法表达这种功能:句法、韵律、形态。我论文研究句法的方法。
“非话题化” (detopicalization)现象
在以S-V语序为主要语序的语言中, 主语是无标记的话题, 因此一个不能被解释为话题的主语,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被 “非话题化” (detopicalize)了, 或者是通过语调, 或者是通过词序,或者是通过形态。因为无标记焦点位置是宾语位置, 所以大多数语言通过标记、语调、或词序, 把主语非话题化, 使其成为一个跟宾语相似的成分。
英语的信息结构表达主要靠于韵律。因为在一般的话题-陈述句子的强调在谓语成分上,例1中的 “A POLICEMAN arrived” 句就是一种韵律倒装结构 (prosodic inversion)。法语口语中的句子结构比较严格,一般不能把主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因此,为了表达句子里面的NP不是语篇(discourse)中的目前话题,这门语言靠于一种双子句句子焦点句 (bi-clausal sentence focus) : il y a un policier qui est arrivé。这句子中的 “il y a”(有)成分已经虚化了:如果消除语法上或者语义上都没有影响,差别在于信息内容的传播不一样。
在信息结构的观点下,双子句句子焦点句的功能及认知效果跟 V-S 结构甚至涉及到英语中的韵律倒装结构都就是一样的:说话人选择一种有标记表达为了提醒听话人句子里的 NP 不是交际中的目前主题。在法语的“有”结构,毕竟语法层上NP是“有”的宾语(获得“宾语性”的特征)。
所指对象的意识状态 (activation state)
NP所指对象的意识状态于它出现在“句子焦点”句的可能性有密切关系。当一个所指头一次 被引入到谈话中时, 通常是不可识别的 (unidentifable)。在引入一个所指后, 当再一次提到这个所指时, 这个所指将成为“可识别的”。 如果一个有指的NP对于说话者来说是可识别的,那么, 不管它对众来说是否是可识别的,它都是特指的。如果所指的可识别与否对说话者而言不重要, 那么, 这个所指就是非特指的。可知别的+活动的所指对象就是典型话题;不可知别的+抛锚的所指(如“一个人”)是典型的非话题。关于有指 NP的层级体系可参见下面图 1:
研究对象及目的
研究者认为 “呈现” 结构是一种跨语言的语言现象。基本上所谈到汉语资料的研究者都把汉语中的“呈现” 结构与英语的there 结构进行了对照分析。不过,英语的倒装结构不是特别常用的语言手段,这门语言更使用韵律方法表达信息结构。相反,法语口语中常常应用一种存现结构与中文的 “有” 字句很相同:动词的基本意义就是 “有” 这个语义,而且动词前面的位置一般为空的,像汉语的 “无主” 有字句。同时,意大利口语中存现句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比如,下面的例子(来源于意大利口语语料库)包含着三种“突然发生”的事件,句子里的NP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后面。
例3 [sono arrivati due poliziotti] dicendo che [è arrivata una telefonata] in cui dicevano che [c'era una bomba]
来了两个警察 说 来了一个电话 某人说 有个炸弹
信息结构反映在语言系统的许多层面,词汇、句法、形态、韵律。我们研究特别调查具体句法结构,并且对句法结构与它元素的形态及词汇特点的关系, 但不包括韵律分析 (时间限制)。我们研究的句式都有着对应的“一般”S-V结构,另外NP所表达不是谓语的受事。
V-S
≈ S-V
有S-V
这些语言之间显然地存在着相似性。那么,本研究目的特别为:
对这些有着语用理据的句法结构进行翔实调查并从事跨语言对比研究
我们是否对着一种统一跨语言现象?
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并包括非相似性的特征)如何影响到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研究具体方法
1)语料库调查。关于汉语的 “存现句” 及 “有” 字句的参考文献很多,不过依靠(口语)语料库的研究较少。一种依靠语语料库的调查会表现出来结构的多类语用功能,而且表现它们的实际分布。到目前为止,我依靠着于北京口语语料库主要分析了汉语的一些[谓语 -主语]结构。
2)第一手搜集的语言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来源于一种对短片进行复述的实验。实验的目为:在一样的语境下(即视频提供的故事)对比不同语言应用的语法结构。 我们让一些母语为中文、意大利语及法语的参加者观看一段无声短片,观看了之后他们要进行复述。参加者都会我们研究对象的两个语言,所以他们用母语而用第二语进行故事的讲述。因此,以视频描述为基本材料的分析涉及三种母语之间的对比分析,同时也涉及第二语言获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