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防疫是当前我们所有人的共同任务,全国高校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线上课程”新实践,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副主任杜晶晶以我校的“线上课程”实践为基础,聚焦当下高校线上教学的方式、要求和机制提出了三点思考,《光明日报》2020年3月19日第14版教育焦点栏目以《线上教学:“摄像头+话筒”后的三种改变》为题刊发。
1. 线上教学的知识单位更小、输出节奏更灵活,既不能照搬课堂教学来评价,也不能“课堂教学录像化”,应转变认知,区别“线上”这一教学方式对已有课程实现的是辅助功能还是核心功能。
2. 线上教学要求应从线下的“知识量”变为“知识力”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的成分要适度,要通过线上课程的“小单位、多方法”直接与学生的能力需求相对接,打破知识边界,创新以“执行”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学一点”即可“做一点”、“学一些”即可“做一面”,甚至“做一套”。教师的功能并非“蜡烛”,应更像“打火机”,点燃学生应用知识、持续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打火机”也在不断充实、更新和升级。
3. 当下高校的教学机制应有双向的兼容性,不能机械化,更不鼓励一刀切。在符合线上课程形式与特点的前提下,激进些的、保守些的,平衡性的、有侧重的,做得面广一些的、做得度深一些的,各种教学尝试从推进教学革新的角度看都有着不替代的作用。
原文链接如下: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3/19/nw.D110000gmrb_20200319_2-14.htm
本消息转自:https://skc.xmu.edu.cn/2020/0319/c18952a397546/page.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