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第二届“两岸语言文字调查研究与语文生活”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落下帷幕。会议期间,我中心同学不仅承担了主要的会务工作,还积极参与了会议的论文报告。我中心毕业生郭光明(现为贵阳学院副教授)、李磊(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昌旭、郑维宇、吕峡、龙东华,在读硕士研究生张晓春先后在会上就自己的论文作了相关汇报,并积极与会场专家学者讨论、交流。
郭光明的论文题目是《台湾的文字标准执行情况研究》,论文通过详细梳理台湾的字体字形标准和汉字结构标准的执行情况,力图还原台湾文字标准当时执行的相关背景、历史演变、执行效力,以及相关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比大陆相关文字规范的执行情况,并对此进行评述。

郭光明在分会场做报告
李磊的论文题目是《在线语言教学影响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文章在分析前人在线语言教育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八个维度100个影响因子。通过对某语言学习网站不同年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的学习者进行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以及实际语言能力测试的基础上得出了具有普遍影响意义的68个核心因素。并发现不同的学习者由于内部的差异对在线语言教育的授课方式、时间、内容、深度具有显著的差异。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强烈的学习动机、充分的自觉意识,幽默生动的授课方式、及时的沟通等因素对在线语言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我们发现教师的个人形象、仪态、风格等外在包装因素也会提高在线语言教育质量而这些因素在传统语言教学当中并不被重视。

李磊在分会场做报告
陈昌旭(泰国籍)的论文题目《浅谈台湾对泰北华校办学的影响》,文章以泰国建华中学为代表,分析台湾对泰北华校发展的影响。泰北华校的创建与发展得到台湾的支持。在政策上,台湾出台了“公费留台”和“奖学金”制度;在教学上,提供教材并派遣志愿者老师;在校舍基建方面,给予资金赞助。

陈昌旭在分会场做报告
郑维宇的论文题目是《从台南某初中一次作文看词汇能力的差异与测量》,论文选取了台南一所初中的一次作文作为研究材料,从词汇使用的广度(包括产出性词汇量、词汇多样性、词汇的语义分布面)和词汇使用的难度,结合同义词的使用情况,考察学生作文用词的“质”,探讨中小学生词汇能力之间的差异及其测量。

郑维宇在分会场做报告
吕峡的论文题目《从大陆、台湾审音规范文件看两岸字音差异》,论文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与《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主表进行比较,找出二者共有的汉字402个,并对这些字的字音进行比对,发现有123个汉字的字音存在差异。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从语音角度总结出两岸字音的几点差异特征。同时,还将这些汉字的字音与《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中所载的该字读音进行溯源,并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和《国语辞典》早期各版本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三次审音总表初稿》中对这些字音的记录,进一步寻求两岸字音差异的历史演变轨迹,从共、历时,主、客观等多重维度寻求两岸字音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还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123个汉字中的部分汉字,分别调查大陆和台湾民众对这些字读音的掌握,从中探求两岸字音能够协同共通的现实基础,同时也为两岸字词典编纂提供一些参考。

吕峡在分会场做报告
龙东华的论文题目《台湾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辅导措施探究——以台湾三大部门的教辅措施为视角》,文章通过介绍台湾内政部、教育部、行政院等相关部门对新住民及其子女的教育辅导政策,深入探究了台湾三大部门实施新住民及其子女教育辅导措施的异同点并对相关的教辅政策进行了评述。

龙东华在分会场做报告
张晓春的论文题目《中日小学语文生字、生词对比研究——以三套语文教科书为例》,论文通过选取中国大陆人教版小学《语文》、台湾翰林版《国语》、日本光村版《国语》等三套教材进行生字、生词的对比研究。采用建立封闭式语料库的方式对三套教材的字种、字量、字序、字频、词量、词语类型、词语分布等方式进行穷尽式分析。通过对比三套教材的生字生词,来展现三套教材语文汉字教学的异同,最后探讨由语言性质引起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的根本差异,思考我国语文教育尤其是教材语言设计、安排上的优点与不足。

张晓春在会场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