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4年7月29日第五版以《厦大:学术沙龙育人“看得见”》为题报道了厦门大学学术沙龙的开展情况。厦门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沙龙为三个报道的沙龙之一。
【报道内容摘录如下】
已走过15个年头的语言学沙龙始于1999年。抱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观点,那一年,刚从广州调入厦大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李如龙、苏新春和同事们创设了这个沙龙,至今已举办了300多期。回忆起当时的初衷,苏新春说:“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但是沙龙却是培养能力和营造研讨氛围的摇篮,是课堂的一种重要补充。”
苏新春说,沙龙选取的主题都是探讨性或争议性的。“我们鼓励‘百家争鸣’,鼓励刺耳的批评声。”
这种“刺耳”的声音让师生们很受用。2013年上半年,该专业2012级博士生罗树林就“三音节聚合词语”的问题撰写了一篇论文,并把它带到了沙龙上交流。没想到,一场批评的“暴风骤雨”不期而至,甚至有人提出文章的观点都是错的。罗树林认真地记下大家的建议,并吸收进论文中。今年1月,这篇题为《三音节聚合词语的结构语义分析及词汇化现状》的论文发表在语言学领域的一级核心期刊《语言文字应用》上。
沙龙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罗树林一个人。“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闭门造车的现象没有了。谁有了选题、想法或文章,都会拿到沙龙上来探讨交流。”苏新春说。
自由、前沿、争论等诸多元素的汇集,让沙龙成为厦大师生课堂之外学术聚会的首选形式,仅苏新春所在的人文学院,就累计有近10个类似沙龙。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形式,呈现出的却都是一场师生思想的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