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朱庆之教授莅临我中心并做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3-06-06]  阅读次数:

        2013年6月17:30,厦大语言学沙龙第292期沙龙在人文学院301会议室隆重举行,同学们热烈欢迎香港教育学院朱庆之教授莅临我中心,他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辈”到“们”和从“阴”转“阳”——北方汉语表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历史音韵学讨论》的讲座。

        主持本期沙龙的是厦门大学方环海教授。方教授首先隆重介绍了朱庆之教授,指出朱教授现任香港教育学院中国语言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学系系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接着介绍了朱教授的科研情况,指出朱教授学术视野非常开阔,主要研究领域覆盖汉语史、佛教汉语、中印文化交流史等。

        在演讲中,朱教授先介绍了背景,即学术界对于北方汉语人称代词和表人名词附属标记“-们”来源的讨论情况,认为在诸说中,仍以叔湘先生的“辈”字说最有说服力。但吕说亦存在不足,即没有从“辈”到“们”的语音演变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明。从“辈”到“们”,即一个“阴声韵”字转为“阳声韵”字,牵涉汉语音韵史的重要问题——“阴阳对转”。学术界一般的看法是,对于汉语语音演变来说,“”是合理音变,而“阴转阳”是特殊音变。因此,学术界对于任何“转阳”现象的审视和认定相当严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于吕叔湘“辈”字说的接受度,也是吕说之后诸说蜂出的重要原因。朱庆之教授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文献所见和现代方言研究所报道的阴转阳现象,发现该现象在现代方言有广泛的分布,决非“个别”或“特殊”音变现象。他根据已经公布的资料,将这类现象分为“非系统音变”和“系统音变”两类,认为“非系统音变是系统音变的前奏,系统音变是非系统音变的未来”。朱教授还对音变发生的原因作了分析,指出阴声韵在高元音韵尾对于元音鼻化和鼻音韵尾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还用导致“阳转阴”音变的语音条件,即鼻韵母元音开口度越大,发生音变的可能亦越大作为“反证”。朱教授最后总结说:“阴转阳”型的音变其实与“阳转阴”一样,也是汉语语音演变的一种类型和趋势。汉语各方言出现的阴转阳现象,不论其“程度”如何,都不是孤立的,应当看作是该趋势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朱教授讲解细致入微,言语幽默而又富有激情,讲到兴起时甚至站起来给大家解答各种问题。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旁征博引,穿插了许多其他学者的研究介绍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使在场的各位老师和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针对古代音韵学的各种相关问题,在场的各位同学纷纷发言,朱教授都始终和蔼可亲、耐心细致地进行了一一解答。通过这次沙龙,同学们开阔了学术视野,获得了较好的音韵学前沿知识。

        出席本次沙龙的还有我系其他语言学教师以及博、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