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心召开海峡两岸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专家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2-08-07]  阅读次数:

8月6日上午,海峡两岸中学语文教材与教学专家座谈会在南光一201召开。参加座谈会的有台湾翰林版国中、国高语文教材主编宋裕老师及其助理黄淑媛女士;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杨书松老师、黄小娟老师;厦门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傅冰贞老师、林彩凤老师;我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资源部部长郑泽芝教授以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本次座谈主要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海峡两岸中学语文教材版本的对比
版本的对比,围绕着选文、课本容量、单元设置、中高考试题与课本内容的关联度这几个要素。宋主编向我们介绍了台湾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有翰林、康轩、南一、国编等五个版本,在选文上,文言文40篇是固定的数量,而白话文相对比较开放。因台湾的考试偏重课外阅读,所以课本容量比较小,如台湾的国中语文课本一至五册,有12篇课文,第六册只有10篇课文。在考试试题方面,台湾早期比较重视知识性的测验,近两年来则更注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运用,试题与课本内容关系不大。杨书松老师介绍了大陆的中学语文教材,高中有粤教版、山东版、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等六个版本,初中有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四个版本。在选文上,大陆的文言文难度高于台湾,如初中所选《岳阳楼记》、《送东阳马生序》等较难的篇目,在台湾属于高中的学习篇目。大陆版的课本容量大,一册有6、7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4课。在考试试题方面,就福建地区来说,文学名著阅读和文化经典阅读两个板块是大多数省市所没有设置的,大陆的试题还是跟课本比较密切,如中考文言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二.大陆中学语文教材四个版本间的差异及版本选用的考虑因素
宋裕主编问及大陆中学语文教材这四个版本间的差异,这正可从《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2007)苏新春教授的《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教材用字用语调查》一文得到解答,苏教授在座谈会上从共有课文、部分共有课文、课文的文体、课文的时代风格、古诗推荐篇目的选用数量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四个版本的选文情况,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杨书松老师对此发表评论:这四个版本看起来有一个标准,但是没有共同的理念。
因为差异,所以存在选择的需要。苏教授对福建省的语文教材版本的选择提出疑问:北师大版的主编孙绍振是福建人,但福建省为什么只选用人教版和语文版,而没有选用北师大版?杨书松老师和黄小娟老师表达了他们的看法,首先,大陆选择版本是以市为单位,每个省需选用两种版本,福建省除了宁德市选用语文版,其他市均选人教版,宁德语文版可以说是一个点缀。人教版则因传统、经典、有历史、有规模,总体感觉都是比较好的。没有选择北师大版的一个原因是其编写主观性比较强,另外,行政干预也是一个因素。
针对教材编写,宋裕主编向我们描述了台湾编写教材的方式方法:先由一个老师写,然后大家一起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改到最后,常常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甚至全篇都改换,编写完后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这样,便不再有个人的风格,整体非常统一,且接受度较高。
三.翰林版语文教材的特色
宋主编的编写理念和他所带领的工作团队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是座谈会上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宋主编把其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到教师手册、备课用书的编写中,其最出色之处是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做得非常好,如单就《论语》、《孟子》,宋主编就购买了500本与之相关的图书作为参考。再如,他们往往通过访谈和纪录片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信息、各种逸闻趣事。影印、音频资料都非常丰富且技术处理相当完美。如此,教师不再忧愁“教什么”,而只需琢磨“怎么教”。总之,宋主编带来的个人理念以及台湾教材教学的特点,都是非常值得大陆学习的。
座谈会上,宋主编还关注了大陆语文教材对鲁迅文章、金庸小说的选用情况。并且就各个教学阶段的字、词、成语的定性和定量选择提出一些想法,希望教育教材语言中心可以来做这项工作。苏教授认为教育教材语言中心做的是普查性的工作,但是接下来计划做专门面向基础教育的词表,那么很有必要先解决宋主编提的这类专题性问题。
座谈会进行得很顺利,各位专家都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想法,表达了两岸加强教材教学合作的愿景。硕士研究生也在座谈会上受益匪浅,拓宽了视野,明确了专业研究的方向。